整治“野鸡大学”刻不容缓(2)

整治“野鸡大学”刻不容缓(2)

野鸡大学成灾谁之过?

中外“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买单者绝大部分都是国人,那么,简单的用“受害者”来称呼这些买单者,恐怕就不准确了。“野鸡大学”不过是制造了虚假文凭的买卖链条上的一环。愿者上钩,心照不宣。

当然,更大的责任必须由不作为的相关部门来承担。从国内“野鸡大学”的名字来看,有的和正规的大学只有一字之差,“野鸡大学”能够顺利使用与正规大学如此近似的名字,就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它何以能通过一系列程序审批?而这些“野鸡大学”招生已非一日,那么大张旗鼓地招生,宣传、假办学,还有众多学生上当买单,为何长期得不到查处呢?“野鸡大学”之所以能够潜伏如此之久,首先是买卖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监管者也在保持着不应有的缄默,坐视“野鸡大学”开张营业,间接为“野鸡大学”制造了保护温室。

有点资本的人去国外买洋“野鸡”文凭,囊中羞涩的就在国内凑合着弄个土“野鸡”证书。这其实也是对当下文凭崇拜的某种现实反讽。95%的洋“野鸡”文凭被国人笑纳、210所“野鸡大学”存在至今,都让人不得不回味一个沉重的命题:“野鸡大学”固然带有欺诈性,但买“野鸡”文凭的人似乎也很可悲,他们既是受骗者,又是让“野鸡大学”活得如此滋润的土壤。

“野鸡大学”成灾乃文凭需求作怪

时代发展太快,快得笨一点的人思想都赶不上趟。想要过上好一点的生活,非得按照社会规定的条条框框来,不管合适不合适,存在即合理,为了让自身的生活搭上“合理”的车,与其相关的实物,让民众想尽各种办法,哪怕削尖脑袋,只要能往里钻就行,否则不但与“小康”无缘,很有可能要“吃米糠”。

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起码得有个工作。当今社会找工作基本上都先得拿文凭当敲门砖,没个大学本科很可能连应聘大门都进不了,通过自身能力来打动考官的想法纯属妄谈,但高校是有限的,而生存却又是必须的,于是“跪求一证”者众,商机无限之下,各类“野鸡大学”应运而生也就不不奇怪了。更有甚者,想方设法到外国的“野鸡大学”去转转,甭管学到了什么,挂个“海归”的名头各方面优势总会大很多。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功利心太重导致,笔者认为这不全对。不可否认,谁都或多或少有些功利心,不过必须看到的,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充满学历歧视,各种评先评优、升职晋级都先拿学历程度说事,根本就不给那些无证的人或低学历者机会。有些单位允许半工半读,不管专业是否适合,履历簿上一定要有这么一笔;有些单位则觉得“海龟”比“土鳖”要高级,将有外国高校文凭作为取才标准。谁不想过好日子?因此有太多人在无法“求证”的万般无奈之下,被迫把国内外的各种“野鸡大学”当成“救命稻草”,给这些泛滥成灾的“文凭作坊”、“学位作坊”输送了新鲜血液。

就业市场扭曲的用人标准导致了如今中国人的极端文凭情结,前段时间网爆的“证书哥”就是深受其害者。不管其最终结果如何,若是扭曲的用人标准再这样不加以控制,那么证书情节只会越演愈烈,不但个体受害,整个社会也将蒙羞。

因此,有关部门在对待成立学校的问题上,审批前能否更仔细一点、更详细一点、更完整一点?并强化监管,加大打击取缔力度,规范高校投建秩序;同时,用人单位应减少拿一纸文凭来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行为,别让文凭附加太多利益,让那些企图靠买文凭获利的人无所图,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合理待遇;而作为广大民众,要理性看待留学,破除功利思想,想想自己适不适合、有没有必要去拿这些文凭学历。

没有文凭并不可耻,因为这并不代表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抱着仅为文凭的观念,使自己仅有文凭,不但可耻,更可悲。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