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野鸡大学”除了监管还需要啥
看过小说《围城》的朋友,对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买了个“克莱登大学”假文凭回国当教授的情节,可能都印象深刻。现实中,前些年“打工皇帝”唐骏拿着一个名为“西太平洋大学”的“野鸡大学”洋文凭四处分享自己的成功学,更是引发过舆论不小的风波。“野鸡大学”当然不止国外才有,这不,新闻中曝光的210所虚假大学,用网友的话说,都快凑成一个“野鸡版211工程”了。
有人说,这些年,各种关于“野鸡大学”的榜单屡屡曝光,为什么都是社会组织和媒体在做,教育管理部门干啥去了?而且,既然都发现这些假学校了,教育部门为什么不取缔清理?
其实教育部门也很委屈,因为他们能监管、能取缔的职责范围,只是那些他们管辖内的学校,而绝大多数“野鸡大学”基本上连教学地点都没有,完全就是个虚拟的空壳,假得如此彻底,你让他们上哪儿取缔?又从何清理呢?就教育部来说,这些年能做而且已经做了的,是每年发布一份当年最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告诉大家,只有名单上的学校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除了教育部门,工商、公安、网络管理这些部门有没有监管责任呢?当然有。不过,就像应付各种办假证的机构或人员一样,想要通过日常“监管”完全禁绝各种“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显然不太可能。
既然光靠“监管”效果不大,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思路呢?
舆论对于“野鸡大学”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总是从“受害”心理的角度来看待。所谓“受害”心理,就是预设了有人之所以上“野鸡大学”都是因为受骗上当,而之所以会受骗上当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这些“野鸡大学”不靠谱。所以,对于我们呢,那就是要提醒、要警示大家千万不要上当,而对于相关部门呢,那就是要求他们加强监管。
提醒和警示,对于那些确实可能上当受骗的人,当然有用。但是,在假文凭买卖的市场中,真是因为“无知”而受骗上当的人有多少,大家可曾仔细想过?据媒体披露,被曝光的210所“野鸡大学”,一般都有这么几个相同的主要特征:1.承诺只需几百元、数千元即可在短期内取得学位。2.没有课程也没有校园。3.不上课,假称根据学生人生经历直接颁发学位。4.超低门槛,入学无任何要求等。面对这样的学校,如果还有人能把它们“误会”成正规高校,这人得笨成啥样?
所以,相比“受害”心理,从“受益”心理的角度来看待“野鸡大学”的存在,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更有价值。
一个高考只考了两三百分、连专科录取线可能都没有达到的人,为啥会相信自己能被某某高校录取?首先,是因为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存在,并觉得自己能通过潜规则“受益”。而虚假大学的招生路数,通常不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同时许诺考生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正是利用了这个心理。当然,这也是由于近年来不少正规大学的招生中,也屡屡出现冒名顶替上大学、搞内部指标等丑闻。因此,家长和考生们才不认为自己被欺骗,而是找到了“特殊门道”。
其次,“野鸡大学”存在背后,更多的是,买方、卖方和用人单位的“合谋”。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早已向社会提供了学历文凭的真假验证平台,用人单位只要到官方网站去进行验证,就可以知道文凭的真假。但前提是用人单位想验出真假,如果本就不当真,或者由于有关系本来想作假,那么,要求某个人提交某个学位证书,某个人搞来一张证书就完成招聘、晋升的过程,虚假大学配合的不过是一个造假过程而已。
2013年,据国内权威调查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公开的调查信息显示,误入“野鸡大学”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一大隐患。该机构援引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而各种“野鸡大学”的买方人群,主要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他们普遍年龄偏大,但由于升职晋级的需要,主动花钱购买“野鸡大学”的文凭。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只针对的是国外“野鸡大学”,但对分析国内“野鸡大学”,恐怕同样有价值。
在文凭问题上,只要买“假”者受益,特殊的市场“需求”下,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买家”和“卖家”。那么,也就意味着,根除“野鸡大学”,最终还得靠铲除这种可以通过其“受益”的土壤。
长远来看,同意教育专家熊丙奇观点。他认为,想要降低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价格中的影响,让买“假”者无利可图,首先需要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机制,不能将唯才是举变成唯“文凭”是举。同时,一所学校颁发的学位、学历,只有得到专业机构的认证、社会的认可才值钱,否则就是不名一文。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下,才会让考生和家长接受教育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不再是冲着一张文凭而去,而是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