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野鸡大学”,要走出“名单思维”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所谓中国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出炉,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闻,只是媒体出于提醒的善意,在高考前夕再次拿了出来而已。2013年和2014年,某网站连续发布了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分别为100所、50所和60所,加起来正好210所。就是说,早在去年7月,这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已出炉,如今旧闻变新闻。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形形色色的“野鸡大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每年高考前后都深深刺痛公众的神经。令人费解的是,虽然“野鸡大学”招摇撞骗的手法拙劣、骗术低级,一眼就能看穿,一招就能戳穿,但又能一次次奇迹般“复活”。铲除“野鸡大学”为何这么难?谁在纵容光天化日之下的骗术?
尽管教育部门一次次充满善意地提醒、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告,但仍没少挨骂。的确,在肆意招摇撞骗的“野鸡大学”面前,有关部门做的远远不够。不过,换个角度看,即使相关部门在拿出“正规军”名单之后,再拿出官方版“野鸡大学”名单,并反复提醒和警告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恐怕还不够;即使取缔了“野鸡大学”,也难以铲除其寄生的土壤。
根除“野鸡大学”不能光依靠“名单”,也不能光依靠相关部门的打击。除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因素,正规大学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之低,以及考生和家长不健康的求学心态,也是“野鸡大学”打不死的原因。正规大学名称被克隆,信息被盗用,声誉受损害,却不举报、不报警,令人费解;考生和家长偏信潜规则,认为只要掏钱分数再低也能上大学,上大学无非为了一纸文凭,这种心态令人深思。
说到底,“野鸡大学”泛滥成灾的根源还是不健康的求学心态以及社会畸形的学历崇拜。在大学与文凭画等号的时代,文凭为王的人才观才是“野鸡大学”存在的土壤。改变社会风气、转变人才观念非一日之功,我们一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全力出击,对210所假大学按图索骥、一举歼灭,但另一方面还是要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保持警惕,切莫上当。
野鸡大学泛滥的多重视角
一个十分令人尴尬的数据是,2014年底,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援引美国大学一项统计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
在不少国家,未经学历评审而自称大学,属于刑事犯罪。而在我国,对于“野鸡大学”似乎还难以找到法律定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未尽到应有的监管之责。大学网的“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早在去年就已经公布,但至今未见教育部有何举措。
问题是,加强监管,就能让“野鸡大学”消失吗?未必。“野鸡大学”和街头各种办假证的、私刻图章的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规模更大一些。一方面,作假成本很低,即便被取缔,也随时可能换个名称从头再来,让监管防不胜防;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野鸡大学”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比如说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国外的“野鸡大学”,但是不远万里奔赴这些“克莱登大学”的中国学子仍然络绎不绝。
需要反思的是,为何这些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假文凭的“野鸡大学”能够获得生存空间,并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原因无它,而恰恰在于就是这一张假文凭,很多时候确实是有用的。近年来,包括“打工皇帝”唐峻在内的不少公众人物都相继被曝出学历造假。可见,上“野鸡大学”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诚信的问题,更是一个利益取舍的问题。在一个有着“学历崇拜”的社会,有一张大学文凭比没有要好,哪怕是假的,甚至一张看上去“高大上”的假文凭,也比一般院校的文凭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社会浮躁的典型表现之一,很多时候,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上的光鲜。你以为“野鸡大学”太坑人,而事实上有些人心甘情愿地被坑,还乐在其中,你说“只需几百元即可7天内取得学位”的骗术太拙劣,但却正契合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仔细想一想,具有“野鸡”特质的,何止这些被曝光的“野鸡大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