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不衰的抗战题材写作(4)

历久不衰的抗战题材写作(4)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抗战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历史和世界的主要格局,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基本面目。因此,梳理有关抗战文学的脉络,寻绎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既很有纪念意义,也颇具现实意义。

抗战写作成就了红色题材

在建国之后乃至整个“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呈现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现实题材两类写作双峰对峙的格局,支撑起当时文学小说创作的偌大天空。而在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中,抗战题材的小说写作又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小说写作,以出自河北、山东两地的作家作品数量最为众多,质量也较为上乘。出自河北的抗战名作有:徐光耀的《平原烈火》、李晓明和韩安庆的《平原枪声》、刘流的《烈火金刚》、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出自山东的抗战名作有冯德英的《苦菜花》、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赛时礼的《三进山城》、曲波的《桥隆飚》等。这些作品再加上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记》、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作品,一起汇聚为抗战题材的滚滚洪流,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最大板块。

由于从事这些题材写作的作家自身多有抗战生活的经历,作品的写作带有亲历者的充沛激情;又由于他们的文化熏染多来自于传统的话本小说、文学趣味偏于大众读者,作品普遍具有较强的半自传性、浓厚的故事性乃至相当的传奇性。同时,由于当代文艺创作较多地受制于当时的政治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在这些作品里打上一定的印记,也使这一时期的抗战小说,在反映的内容上多为根据地军民的政治化生活形态与军事类人物形象,在表现形式上也显现出一定的模式化与单一性。

在十年“文革”期间,文艺领域整体萧条,而革命样板戏一枝独秀。其中京剧《红灯记》、《沙家浜》、交响音乐《沙家浜》与抗战题材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抗战的题材,在整个“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都是占据着首位、在唱着主角。由此来看,说抗战题材成就了红色文学,当属实事求是,并不为过。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