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马歇尔计划的超越
除了超越古代丝绸之路外,“一带一路”还超越了其他国家的类似战略。早在2009年1月5日,《纽约时报》就称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为“北京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说法更流行了。其实,“一带一路”不仅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更超越了马歇尔计划。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启动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和参与重建的计划,以当时美国国务卿名字命名,史称“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说是使欧洲和美国得到双赢,但也造成了欧洲的分裂,巩固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北约组织的建立,美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方。
都是向海外投资来消化充足的资金、优质富裕产能和闲置的生产力,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确有诸多类似之处,后者也给前者以历史借鉴,但是,两者时代背景、实施主体和内涵、方式等毕竟不同。
概括起来,“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美国推动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尽快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战后复兴,防止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共产党乘战后经济百废待兴、政治混乱之机夺取政权,以对抗向西扩展的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也是冷战的重要部分,是为美国最终实现称霸全球服务的。马歇尔计划也为后来形成的区域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马歇尔计划开启了冷战的先声,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它既古老又年轻。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一带一路”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作为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实施意图不同。马歇尔计划本意是美国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后者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美国当年提出马歇尔复兴计划时,附加了苛刻政治条件,欧洲的所有亲苏联国家都被排斥在外。即使是盟国,美国也为进入该计划的国家制定了标准和规则,受援的西欧国家只能无条件接受,不仅有时间期限,且还款利息高。该计划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马歇尔计划充分展示美国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和肩负稳固欧洲以对抗苏联扩张的战略使命,催促了北约的诞生。
“一带一路”的本质则是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是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和中国提供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和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同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促进沿路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中国同相应国家的经济合作,所有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参与国构成不同。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家是以美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为主的20世纪资本主义强国,将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排除在外,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
“一带一路”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也有新兴国家、发达国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相互间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各类国家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和经济整合,开创南南合作、区域合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
内容不同。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和政治支持,其中美国的资金援助要求西欧国家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受援国要接受美国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本币对应基金(counterpart fund,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成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其结果,美国获得了大量对欧出口,使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中主要的结算货币,帮助建立了美国战后的金融霸权,巩固和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影响。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等较强烈的冷战色彩的内容。
“一带一路”倡导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实施方式不同。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演说当年美国GDP的5.4%左右,占整个计划期间美国GDP的1.1%。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计划的核心以美国为主导,依靠美国二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战后西欧各国提供赠款贷款、重建协助、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快速实现受援国家的战后经济重建,体现的是“美国—西欧诸国”形式的一对多的援助形式。
“一带一路”由中国发起倡议,由“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共同完善交通建设,为经济的合作与文化的交流创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旨在将中国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谋求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实施周期比马歇尔计划长远得多,基本上是中国“三步走”战略的延伸,通过中亚、中东、东南亚、南亚等线路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开展经济走廊、工业园区、港口建设等项目,逐步建立起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网络。④
因此,“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而是超越马歇尔计划。当然,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与其初期宣传手段以及机制化的实施方式是分不开的,有些方面也值得借鉴。比如,美国政府在国内组织“马歇尔计划声援委员会”,通过工会组织和利益团体宣传,重点强调了欧洲各国在争取援助中的主动权地位,需要欧洲自行联合并提出要求,显示出了美国积极支持欧洲走向一体化的态度。再比如,在实施上,马歇尔计划重视国内立法保障合法性,国际合作走向机制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这些经验对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被周边国家接受,被世界强国认可的过程中,不无借鉴意义。
注释
1 新华社2015年3月28日电。
2 陈功:《从全球文明的高度看“新丝绸之路”》,《战略观察》,第346期,2013年5月16日。
3 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年3月11日。
4 参见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序论。
作者简介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公共外交、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著作有《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