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教育,其成功的经验也在于重视人们的体验。苏格拉底开启了西方道德教育的理性传统,但这种理性并不是灌输,他采用的被称为“产婆术”的诘问式教育方法,不直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人们自己去反思和省察。而反思和省察,需要理性和经验的结合,因而是一种体验。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青年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天性的发展,否则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效果。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反对硬性灌输、注重个人体验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把经验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的经历与感觉,从而把实践的、主动的含义重新赋予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后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即学习者个体体验的过程。这些教育理论和思想,虽有其偏颇之处,但注重个体体验的教育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体验的产生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最能使人产生相应的体验。因此,社会环境、风气如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体验,对于能否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共同事业,而不只是宣传教育部门的事。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下功夫,因为这些领域对全社会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是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其执政形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负有主体责任。二是企业。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国家、社会的一个集团“公民”,其道德“人格”不仅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全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学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树立什么价值观将决定他们一生的道路和追求;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未来,就管住了长远。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尤其是网络传播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更为复杂。但虚拟世界并不能完全脱离真实世界而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现实的社会环境,否则,人们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体验。
总之,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路径。惟有在增进人们的体验上作文章,才能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成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作者系日照日报编委会成员、理论评论部主任,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