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与吉林大学教授韩喜平面对面

韩喜平,政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理论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撰写和主编《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教材和专著7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共同需要

记者: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您认为高校的教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韩喜平:马克思主义是谋求平等、自由的学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学术性,对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行解读,从价值性和科学性上给学生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从个人的角度上说,它又是一种乐观进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获得一种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对待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还提供了一种理论熏陶,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而理论思维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在本身专业学习中秉持更正确的方法,也就更容易有所建树。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国家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更是学生的需要,这一点需要明确。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韩喜平:必须承认,现在社会,包括学生都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持有某种怀疑,有些人认为,既然学校普遍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了这么多正面教育,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坏风气,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表现?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让人们短时间内物质生活实现了丰盈,但精神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与物质增长同步;如我们存在诸多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再如商品拜物教的盛行,一部分人异化程度严重,这是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施行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讲授内容缺乏认同,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说理能力,改进教学方法。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是整个社会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和水平、全部社会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实现的。把社会问题的产生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赋予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改造社会的期待,显然是不客观的。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相反,应当更加强化,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门课程,只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人们如果将这样一门学科赋予了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期待,或者将社会问题的产生都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缺失,这显然也是不客观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