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

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

——与吉林大学教授韩喜平面对面

我们的理论自信从何而来

记者:应该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您怎样看待当下部分学者“言必称西方”的现象?

韩喜平:1840年以来,中国谋求自强独立的过程中,社会上先后出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近300种理论,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正当性或者说优势在于其是否满足实践需要,以及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都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朦胧意愿的理论表达,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的理论态度、不断创新的实践要求,都是这一理论所固有的内在优势。根本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谋求平等解放的学科。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立场、观点、方法上都能够符合中国实际,能够直面并解决中国问题。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共同富裕,谋求平等、公平与和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合我国国情,这是我们拥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当下的学术界,有少数人在研究理论问题的时候热衷于“拿来”,言必称希腊、文必引西方,对自己的优秀理论成果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一顾。这种学术上的“拿来”,在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时很容易“水土不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后果很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践是互相构造共同发展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创造创新性的实践也不断提供新问题、形成新经验,为理论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所以,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构建,虽然离不开当代的世界语境,但也必须面向我们自己的实践,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显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应该给我们的理论足够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图景,以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此,每一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摒弃前面提到的错误倾向,用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