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医治“吃空饷”痼疾
“吃空饷”不仅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更是对于政府廉洁形象的损耗,是一种不可轻视的腐败变种。
2014年1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对各种名目的“吃空饷”,要坚决严肃查处责任人。对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要从严问责。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立竿见影的“治标”之举。
“铲除‘吃空饷’土壤与反腐败力度息息相关。”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认为,一定要在调查清楚干部“吃空饷”事实的基础上,对放任“发空饷”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要深挖其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教育警示。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问责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如江西省南昌市规定,超过清理期限若发现单位仍有2人及2人以上“吃空饷”,对主要领导实行撤职处分。陕西省规定,凡不如实自查自纠,经群众举报并查证属实的“吃空饷”人员,除退还已领工资和相应福利补助外,还要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并对单位主要领导实施问责。
法律人士则认为,除了一般性的追查连带责任之外,对于“吃空饷”的清理还应超越追缴冒领工资、清退、开除相关责任人的层面。
福建信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宝胜表示,“吃空饷”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涉嫌触犯诈骗罪或贪污罪,部门负责人也可能涉嫌渎职罪,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与行政责任上的追责相比,法律的制裁无疑更具震慑力。
在依法严厉惩处“吃空饷”的同时,建立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大亮点,这被视为直指“吃空饷”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是治本之策。
没有改革,不纠正体制机制弊端,很难根除“吃空饷”。相关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没有办法玩“潜伏”;另一方面,应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使其趋于法治化、规范化、完善化,走出“治理➝复发➝治理”的怪圈。
“学生娃”吃“皇粮”福利“占位”沾谁光?
从全国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人数并非小数字。涉及领导干部子女“吃空饷”曝光的也不少,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局长的女儿在上学期间就端上“铁饭碗”;山西忻州市静乐县县委书记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脱产学习”。今天再次爆料的副县长居然不和他名字一样不汲取教训,违规给自己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工资关系吃起“皇粮”。这些“学生娃”挂名吃“皇粮”,很明显是福利“世袭”提前占位之举,他们沾谁的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俗话用在官员子女“吃空饷”上一点不为过,一些干部利用手中职权绕过招聘程序,抢先占有编制,安插还在上学的子女到自己单位“占位子、拿票子”,而一些“发饷”单位领导当然“默契配合”。或是相关单位讨好官员、谄媚权力主动“成人之美”。“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最典型也最普遍的特征,其实就是大多有权力背景下沾了“老子当官”的光。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吃空饷”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屡治屡冒”,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法律界似乎还不曾认真甄别过“吃空饷”的罪与非罪,吏治方面索性就在违纪违规的“柔性”区域对“吃空饷”手下留情。在处理上大多采用退回所领工资福利了事,对吃空饷“超盘手”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而已,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
治理官员“学生娃”沾光“吃皇粮”,要从严追究“以权为亲属熟人谋私者”当官的父母的责任,决不能让问责成为“橡皮筋”。对于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不力、失察渎职的相关责任人也要加大问责力度。同时要建立公开举报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大扫除”,常态化的整治清理“吃空饷”,从源头禁止“发空饷”,决不能对“要空饷”、“吃空饷”、“发空饷”者网开一面,让“学生娃”失去沾光官员父母“吃空饷”空间,让“学生娃”吃“皇粮”福利再也不敢世袭“占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