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应重视人文为本(3)

“一带一路”应重视人文为本(3)

三、讲好丝路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尽管人文交流要求着眼于长远打算,但也需要从眼前着手,扎实推进。目前,从制约“一带一路”推进过程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来看,最重要的是讲好丝路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具体实践中,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外传播上习惯于政府讲故事,由国家领导人、政府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来讲故事。迄今为止,在“一带一路”上,也更多是由领导人和政府官员讲故事,由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政府文件来推介“一带一路”。当然,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权威、准确、可靠,缺点是政治色彩太强,除了少数领导人(比如赵启正、吴建民、傅莹等)之外,大多数政府官员讲故事的能力非常有限,且受制于政策和政治因素影响,不敢讲得太出格,往往表现得太严肃和正式,缺乏灵活性和回旋余地。尽管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中强调“一带一路”并不是构建一种紧密的正式合作机制,而是强调目标灵活,手段灵活,但是外界舆论并不这么看,在战略界充斥的都是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猜测,而且此种猜测大多基于一种最坏可能的情况考虑。

由于“一带一路”情况极其复杂,除了政府官员外,应该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选拔一批各行各业的代表来讲中国故事,甚至鼓励社会大众以现身说法的方式,用行动来讲故事。其中,智库、媒体、商界、NGO、宗教人士等在一些具体领域上讲故事的能力和效果上可能要比政府官员讲要好得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是全民信教,由宗教人士出面,通过开展宗教对话、讲经说法等方式,与沿线国家民众进行交流,介绍“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可能要比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效果上要好得多。当然,尽管政府的官方政策还是主要由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来宣讲,但也可以交给智库和专家学者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视野来解读,与沿线国家的同行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同样可以起到推介政策倡议的效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一带一路”的任务分解,政策故事交给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讲,其他故事交给各行各业讲,形成相互呼应、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当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也必须做好必要的引导和培训,不能一放了之。因为社会各界人士尽管学有专精,在本专业领域有着很好的训练,但对国际交往尤其是外交游戏规则并不熟悉,要通过出台管理规范、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式,将各行各业人士的人文交流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并做好意外事件处理的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

二是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

迄今为止,“一带一路”更多谈论中国政府的倡议、战略、政策,其中包括大量中国式话语,比如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核心区等,这些话语对外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最近国内有学者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如果连中国人都不容易懂,外国人就更不知道在讲什么了。显然,讲好丝路故事,首要的是避免讲官话、套话,甚至废话,要重视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接地气的语言,讲老百姓所熟知的故事。政策宣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重要的还是讲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以传达“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其中,尤其需要值得重视的是,不要仅仅讲中国的丝路故事,要讲沿线国家共同的丝路故事,推介中国文化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文化,带领沿线国家民众找到共同的语言,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共同建设作为公共产品的“一带一路”。具体来说,要要淡化丝绸之路本身,特别是不要太多讲历史,因为无论怎么讲,讲历史容易使人想起朝贡体系,对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不利,要重点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要讲好和平故事,淡化军事战略色彩。目前,一些机构和学者在讲“一带一路”时,喜欢用战略、“桥头堡”等提法,这在许多国家看来更多具有军事意涵,听起来像中国要获取势力范围,采取若干军事行动的样子,从而引发沿线国家更多的误解。要少谈和慎谈战略,多谈倡议和构想,强调“一带一路”维护和创造和平的宗旨,强调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推动和平友好、开放交流和宗教对话,将“一带一路”塑造成和平友好之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