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应重视人文为本(5)

“一带一路”应重视人文为本(5)

四是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正所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丝路故事,还要特别重视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怎么讲的问题是一个艺术性问题,要分场合、分对象、分时段,要不拘一格,采取多样化手段,特别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用公共外交对象所喜欢的方式,讲好丝路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一些具体内容上,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拿捏分寸,掌握尺度。《一号目标》导演翟俊杰认为,“要讲中国好故事,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干巴枯燥、概念模式、标语口号式的说教要统统甩掉。”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丝绸之路”在远古的欧亚大通道上,一直是贸易通道和文化融合之道。海上丝绸之路要比郑和下西洋早数千年。秦国统一到番禺(广州)时,南洋贸易已经非常繁荣了。在历史上,“一带一路”也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产物,不同国家都对其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尊重其他国家的贡献和感情。因此,在讲好丝路故事的时候,要特别需要明白“己所欲”并不一定可以“施于人”的道理。要学会先听话,再对话,后讲话,不急于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先听听沿线国家民众的看法和反应,每到一个地方,不可不问民族差异、宗教禁忌、制度差异和文化差异,不懂的地方就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聘请一大批当地的社会贤达担任顾问,也要聘请一大批在历史上与当地人打交道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欧洲人担任顾问,多方面听取意见,真正把丝路故事讲好,传播好中国声音。

总之,“一带一路”应确立人文为本的理念,因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国家倡议和政府工程,更是公共议程和人文交流工程,不仅仅要求中国对沿线国家所开展深入细致的公共外交,更是沿线国家彼此之间深耕友谊和厚植人脉的人文交流,是多元文明的融汇发展,是多种文化的大合唱。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开展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下大力气培植人脉网络,拉近友好感情,特别是不能把“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理解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而是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对话。其中,中国仅仅是倡议方之一,要把沿线各国的倡议共同展示出来,这才是“一带一路”讲好丝路故事的真正重心所在,也是真正需要向外传播的中国“好声音”。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