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地和谐为视角立足点,保护和营造生态空间,促进城乡居民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诸如清洁的空气、健康的饮用水,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以及各类动植物等,都如同人类的心灵与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和各种社会制度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朴素思想的回归,完成从对自然发号施令到善待自然的角色转换。而实现这一角色转换,关键就在于坚持以人地和谐为视角立足点,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大自然以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行温和而有序的演进,创造了人类世界,使人成为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和谐相处。然而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人类逐渐以“自然的精灵”自居,无视自然演进规律,试图主宰自然世界,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甚至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侵占,进而导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以至崩溃伤害到人类自身,并导致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要以循自然之道、拜自然为师的虔诚态度保护和营造生态空间,促进城乡居民生态环境优化。
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制度体系作为行动纲领,形成凝聚力,共建美好家园。科学合理的行动理念对社会行为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我们必须对国土空间范围内所有居民、企业和社团机构系统开展关于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地和谐等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深度挖掘传统生态文化和资源,切实转变社会公众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逐步使以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公众感悟并形成节约、生态和环保的自觉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去。
同时,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对社会行为有着强大的约束作用。我们应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行动纲领,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与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行动约束,以建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绿色生产方式为方向,逐步转变目前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以自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短视而浮躁的心态与行为,形成在利他和利社会后实现利己的长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风气与制度环境,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