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应确立发展为重(3)

“一带一路”应确立发展为重(3)

那么,中国希望从推进“一带一路”中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收益呢?具体来说,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收益:

一是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得出的重要结论。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在世界上能够拿得出手的核心科学技术,说来说去无非是高铁和核电两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际上推销的中国技术也只有这两项,其他技术虽然也有突破,除了劳动力价格低廉外,说到底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趋于下降。因此,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能否在今后发展中实现更多像高铁和核电那样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在世界竞争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实现若干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比如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可能会带动中国在世界桥梁设计和建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一带一路”智能电网的开发、高原戈壁的通信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都可能会为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绝佳的试验场。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是否赚钱不应该是中国国家战略所关注的重点,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能否组织动员一大批科技研发人员,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建设机会,在精密机床、航空发动机、智能电网、桥梁设计、隧道开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能够在世界上牢牢确立领先地位。一旦这一目标实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就有了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竞争,中国企业都可以参与,这将为中国发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高铁和核电所取得的成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信心。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个长期以来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实行追随发达经济体的思路,接受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规律影响,使得在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质量不高、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的问题。从目前中国各大银行提供的贷款数据来看,中国贷款结构长期依赖于“铁公机”、房地产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现代服务业领域迟迟难以取得突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中国银行的贷款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就不会真正完成。

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则首先意味着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逐步扫清在基础设施上存在的地区障碍,推动经济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扩散,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地区发展空间不足的压力,也在客观上有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些过剩产能也会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向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不仅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造福当地人民,而且还会这些过剩产能行业和企业带来转型发展的机会,从而走出过于依赖低端产业的尴尬处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还意味着推动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因为中国产能的转移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的更换,而是包括技术革新和成套设备的革新,随着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优惠调整,中国企业可以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革新,这对于整体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果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使存在着赔钱的危险也是值得的,其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将不仅会弥补今天付出的代价,甚至可能会带领中国经济步入一个新的春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