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秦汉时期的民族精神述略(2)

摘要:如果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比作是一个人,秦汉时期无疑就是少年时期,呈现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景观,投射“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气势,充满了勃勃生气,前途无量。秦始皇每日阅读量超30万字,是何精神?“请缨”一典源自何处?卜式缘何毁家抒世难?酒泉因何得名?“释之典刑,国宪以平”有何表现?汉武帝为何衣冠不整不敢见汲黯?汉文帝废除肉刑有何典故?让我们随张教授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勇于自荐

勇于自荐是秦汉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重要反映。踊跃应召或主动自请负重任、历险境,成为一种风气,绝非个别人的偶然举动。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获悉,大月氏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汉初遭到匈奴的侵袭。匈奴老上单于击破大月氏后,杀死大月氏王,并用他的头做盛酒器。大月氏被迫西迁,十分怨恨匈奴,准备报仇雪恨,但势单力薄,很需要有人援助。汉武帝正欲奋击匈奴,经营西域,闻听到这个情报后十分高兴,认为联合大月氏,可以砍断匈奴右臂。但要出使大月氏,必然取道匈奴,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因此必须有勇有谋的人方能担当这项重任。于是武帝在全国下令召募能出使西域的人。这时,张骞主动应召,出使西域,一同应召的还有一个名叫堂邑父的胡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了著名的漠北大战,这是一次决定汉匈今后命运的大决战。年过花甲的老将军李广,余勇可贾,多次主动请缨,希望能参战。武帝看到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后,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所有这些证明:这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这些毛遂自荐的人当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干才,如前面提到的主父偃,又如东方朔等。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22岁的东方朔应诏上书,自荐于朝廷。他的自荐书最引人注目,用了“三千奏牍”,两个人一起才能捧起,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时间才阅读完毕。东方朔的自荐书中,虽然有自我炫耀、夸大吹嘘的成分,但东方朔的才华卓绝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一生为武帝多次直言进谏,官至太中大夫之职。

前面提到的终军,也是毛遂自荐的佼佼者。汉武帝欲召南越王赵兴与王太后一同入朝,归顺于汉。终军主动请缨出使南越,说:“请陛下授予我一根长缨。我到了南越,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套着他的脖子,把他捉来!”汉武帝答应了终军出使的请求。当然,去完成这一使命,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充满了杀机和危险。终军到了南越后,果然不辱使命,说服了南越王赵兴。赵兴和王太后都答应入朝,臣服于汉,并愿跟内地诸侯一样,向朝廷进贡。像终军向武帝自请“愿受长缨”一事,已成为自告奋勇、承担重责的典故。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名句中,“长缨”一典,即出自汉代终军“请缨”的故事。

三、矢志爱国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难以忘怀的。文天祥名作《正气歌》中有这样的诗句:“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张良和苏武,就是秦汉时代矢志爱国的典型代表。

张良本为战国时韩国姬姓公子,秦始皇灭掉韩国后,为了报亡国之仇,在弟弟死后,他不愿去埋葬,也不顾自己生命之安危,而是用全部家财,购求刺客以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在张良的眼中,国比家大,国家覆亡比失去亲人要重要的多,于是才出现了“弟死不葬”、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始皇、以报国仇的壮举。张良最后物色了一名大力士。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张良与刺客突然出现,刺客从草丛中用重120斤的大椎(铁椎)猛击始皇,但却错打在副车上。秦始皇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于是他潜逃后,更名张良,伺机反秦。事实上,韩国灭亡时,张良还是一个少年,但他忠于故国的精神,却已深植于心。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匈奴单于为了软化、降服张骞,给张骞娶了一个匈奴族的妻子,并为张骞生了儿子。张骞被扣留10余年;但他始终不忘汉朝,不忘故乡,不忘对祖国的热爱,“持汉节不失”。后设法逃离匈奴,到达了大月氏,最终返回了汉朝。

最能代表秦汉时期矢志爱国精神的人物,当数被匈奴拘留19年而须臾不失汉节、坚贞不屈的苏武了。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为匈奴所拘。匈奴单于威逼苏武投降。苏武义不辱命,拔刀自刎,后被救活。单于被苏武的忠诚和气节所感动,每天早晚派人侍奉问候。苏武伤势好转后,单于又派汉朝降将卫律劝降,卫律软硬兼施,先是以好言相劝,再以高官厚禄相诱,再以死相逼,但苏武不为所动。苏武越是不降,单于越觉得他是人才,越想收降他,便把苏武关在大窖里,断绝饮食,迫其投降。《汉书·苏武传》记载:“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每当读到此处,我们不仅为苏武的坚韧的精神所动容,同时我们也会联想到,革命战争岁月,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有饮马溲(喝马尿)、煮皮带为食,乃至有吞食棉絮者,这种革命精神也是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爱国精神,是继承了苏武矢志爱国的精神的。

漠北塞外,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数日过后,匈奴人发现,苏武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认为苏武是神人降世,便把他流放到了北海上(今贝加尔湖)放牧羝羊(雄性的羊),并许诺说,等羝羊产了羊羔后,就让他回来。苏武仍坚贞不屈,《汉书·苏武传》记载: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也就是说,苏武在没有吃喝的环境下:靠挖野草、掘野鼠为食,“渴饮月窟冰,饥餐天山雪。”饥寒交迫,每日都与死神打交道,孤单寂寞。但是,无论环境有多恶劣,他都手持汉节,须臾不曾离手。最后汉节上的旌毛都全部掉光了,八尺节柄也被磨得溜光。雪雨风霜,交相袭来,缺衣少食,遥遥无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带着对汉朝无限的热爱和渴望,顽强地活了下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