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秦汉时期的民族精神述略(6)

摘要:如果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比作是一个人,秦汉时期无疑就是少年时期,呈现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景观,投射“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气势,充满了勃勃生气,前途无量。秦始皇每日阅读量超30万字,是何精神?“请缨”一典源自何处?卜式缘何毁家抒世难?酒泉因何得名?“释之典刑,国宪以平”有何表现?汉武帝为何衣冠不整不敢见汲黯?汉文帝废除肉刑有何典故?让我们随张教授一起来寻找答案。

八、少年壮志

常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的所作所为,也许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秦国甘罗年仅十二,成功出使赵国,归来后,被秦王拜为上卿。甘罗岁年仅12岁,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这种胆识与智慧,令人叹服。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妇孺皆知,广为传颂。秦汉时期有一位与花木兰一样勇敢的女性,她就是代父受刑的弱质女流淳于缇萦。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了应处肉刑的罪,逮捕后解送长安受审。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送往长安前与夫人诀别时,他万分伤感地说:“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听到父亲的话,年仅15岁的幼女淳于缇萦非常难过,她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官为奴,以赎父罪。来到长安后,淳于缇萦上书文帝,说:

我的父亲在齐地为官,当地人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平和。现在他触犯了国法,要被处以肉刑。我难过的是,一个人一旦被处死,就不可能再复生;如果被处以肉刑,就不可能再恢复以前的模样,虽然他以后想改过自新,却没有机会了。我愿意没入为官婢,来赎父亲的刑罪,好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文帝看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于是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罪刑,并且下令废除了肉刑。正是淳于缇萦的勇气和孝心,感到了文帝,促使文帝废除了肉刑。当然,也保住了父亲的性命。史学大家班固对淳于缇萦以愿代父受刑一事给予了高度评价。

事实上,秦汉时期的少年中,许多人在思想敏锐、谈吐锋利、行为果敢等若干方面都有值得称许之处。汉代著名法制人物张汤,自幼喜好法律,一次因老鼠偷食了家里的肉,便掘洞逮鼠,按照法官审判罪犯一样审判老鼠,其审判程式和审讯讼词,俨然一老狱吏所为,表现出突出的断案才能;桑弘羊年仅13岁,以善于心算、精于运筹受到武帝的重视,被任为侍中;公元前188年惠帝死后,吕后对陈平等功臣心存忌惮,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年仅15岁,却能给丞相陈平出谋划策,使陈平等功臣全身而安;江都易王刘非年15岁,担任大将出击吴楚叛兵;霍去病年仅18岁,率800骁骑横行漠北,大获全胜,令匈奴闻风丧胆;贾谊18岁因能诵读诗书和善写文章而闻名乡里,受到河南郡守吴公的激赏,后被推荐任博士,成为文帝朝最为年轻的博士;终军自幼勤奋好学,以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文采出众闻名于郡中,18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深受汉武帝器重;嬴政13岁任秦王,武帝16岁登帝位,二人都是少年有为,睿智多知,志向远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以上就是我粗略归纳的秦汉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推动两汉四百年永续发展的最深厚、最重要的力量,也是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最值得关注的、最值得汲取的精神养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