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新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2)

二、党的执政实践、自身建设及主要历史经验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古都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面对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共产党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同志将次行比之为“进京赶考”。周恩来同志接过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我们应当都能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同志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两个世纪伟人在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对话,表明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党执政充满了信心。

从1949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执政已近66年了。应该说,党执政以来,“考试”的成绩是优秀的,向全国交了一分满意的“答卷”。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特别是国民党统治下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者期待中国共产党执政失败,预言人民政府会像旧中国政府一样不能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内有些人说什么“共产党可以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对国际国内的怀疑的眼光,中国共产党用事实给予了回答。经过三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摧毁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有较大的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77.6%。钢产量达到134.9万吨,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原油、水泥、电力、原煤等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量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的23%。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8.4%,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生猪、大牲畜的年底头数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这些成就,为整个国家和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仅执政三年,中国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初步显示出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能力。

1953年8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1953年到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此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一些主要指标。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1956年工业总产值为703.6亿元,比1955年增长28.2%,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1957年所要达到的水平。列入“一五”计划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生铁、水泥、纯碱、客车、棉纱、棉布等27种产品的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一五”计划规定的1957年的指标。不仅如此,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已经能够把自己制造的许多设备、材料用以发展工业,装备农业和交通运输,加强国防工业。过去所不能制造的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我国都能制造了。1956年农业总产值为583亿元,比1955年增长5.0%。粮食产量为3855亿斤,比1955年增长4.8%,接近“一五”计划规定的1957年的生平。1956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51.3%,其中现代工业比重的增长,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还强调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修改后新党章增加了提高党员标准的内容,这是适合当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要求的。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虽然遭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逐步建设起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新修铁路8000公里,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火车,宁夏、青海、新疆等偏远或边疆省份第一次通上了火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农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了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倍。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49至1956年七年间的4.9 倍。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反映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执政能力。

当然,当时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和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经验。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中国这样一个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因而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曲折,发生“左”倾指导方针错误,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非常重视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党所面临的改革开放新形势、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是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形成的指导和规范执政党思想、政治、组织建设的重要文献。同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核心则是权力过分集中。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这个讲话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同一篇讲话中,邓小平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同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重申了上述“三化”,又明确提出了首要是革命化这个标准,从而形成了干部队伍“四化”的标准,为干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完成,当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7400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4300亿元。均超过计划规定目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过渡。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在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党的自身建设。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决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基础上,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照这一总目标,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党先后战胜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历史上的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年增长达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