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里,时光重回抗战岁月 阳光下,沿着“胜利路”点燃“胜利火”(2)

“隧道”里,时光重回抗战岁月 阳光下,沿着“胜利路”点燃“胜利火”(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细节公布,预计12月13日开馆

摘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本月底将全部完工,进入局部绿化阶段。这个以“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区胜利”为主题的纪念馆,预计将于今年12月13日正式开馆。

光与影

“设计师在纪念馆三期里,用到了很多虚实的手法。”

通往广场的两座桥,第一座一面是锈钢板一面是栏杆,另一座一面是清水混凝土一面是栏杆。

在一层展厅上方,有个很大的采光天井,阳光由此投射到屋中,形成一个很大的光圈。

这个光圈,正好与相邻的混凝土圆柱体建筑“虚实呼应”。在这个“实”的混凝土圆柱体中,又是一个“虚”的“时光隧道”。

游客可以通过自动扶梯,慢慢通过这个由影片、图片组成的“光影隧道”,回顾抗战的历史。

此外,展馆外的400多根清水柱,在阳光照射的时候,会形成无数光线,走在廊中,也仿佛穿过“时光走廊”。

记者还了解到,展馆内的几个重要区域:胜利之光——前厅、和平之光——序厅、希望之光——休息大厅以及报告厅、贵宾厅等内部装饰装修已基本完成。

圆形穹顶的序厅内,会安放一个8米高的历史建筑立面浮雕,用1:1仿真历史场景雕塑等,把历史展现在游客眼前。

“这里的展览注重体验过程,在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中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欧阳召生说,整个纪念馆还会拿出5个展厅专门用于纪念抗战历史,展厅的命名和概念设计也留下了悬念。

在“胜利广场”一侧,是长154米、高14.1米到23.7米的渐变“胜利之墙”,这是纪念馆为数不多有色彩的地方。

“胜利之墙”,由锈钢板制作而成。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从宝钢运来这批钢板后,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这块弧形的“胜利之墙”目前还没有装好,但装好后,“斑驳血迹”的视觉效果,会震撼到参观游客。

“它有三个寓意,一是象征八年抗战的血与火;二是采用冷兵器刀枪的材质,象征抗战刀光剑影;第三是鲜血的颜色,象征着抗战是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欧阳召生说,这堵逐渐“变高”的胜利之墙背后,就是“胜利之路”。设计师把八年抗战的奋斗征程,用光影交错渐变的手法表现出来。

走进胜利之路,你会发现路的入口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空间黑暗压抑,代表在抗日战争中祖国经历的艰难险阻;随着坡道逐渐上升,高墙降低,阳光洒入道路中,暗示着抗战中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顽强抵抗;最终走到道路顶端,视野开阔,将广场尽收眼底。

胜利之路的终点是“胜利之柱”,“胜利之柱”为火炬造型,在重大仪式时,可以点燃“胜利之火”。“胜利之墙”下方一圈,则是黑色的抗战英烈纪念碑。

绿与树

3种植被,代表“平和平静严肃”

中建八局三公司工程技术相关负责人马磊表示,纪念馆三期的植被分别有不同寓意。植物布置氛围在延续二期庄重的基础上向较为轻松、平和的方向过渡。

胜利广场上的植被,主要是香樟、银杏、榉树、墨西哥落羽杉、乐昌含笑、马褂木,主要表达的是“平和”的寓意——胜利的曙光更加让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树种选择多样,增加观色、观花、观果树种,让游客们的心情得到放松。

慢慢步入和平广场后,树种逐渐多样,视线打开,雪松点缀其中,心情慢慢得以舒缓平静。

参观结束后的地方,栽植以雪松为主的基调树种,烘托严肃、冥思的环境氛围。据了解,雪松,表达“严肃”的主题。

①从切面图可以看出,被“抬高”的广场下是纪念馆。②和平之光——序厅中,可以乘扶梯进入抗战“时光隧道”。③纪念馆中的放映厅效果图。④希望之光——休息大厅中,同样能感受到穿过天井的阳光。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