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能够转化辩证关系
矛盾着的双方虽然遵循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但是只有通过“合理内核”才能形成辩证关系。传统哲学把辩证唯物主义说成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对立统一不是辩证关系的相互转化,辩证唯物主义不能代替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并未揭示“合理内核”是何物。“合理内核”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合理内核”就没有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要确定矛盾的双方是否存在辩证关系,也必须由“合理内核”来决定。如马克思把意识和存在的关系确定为相互转化就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被奴役的社会存在,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改变人被奴役的社会存在。革命体现了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关系的双方的相互转化是通过人的本质这个共同的“合理内核”实现的。又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战争年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能够相互转化的,是辩证关系。所以毛泽东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核”是无产阶级即除了人的本质外一无所有的人的聚合体;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则提出,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讲清楚。毛泽东要在他的认识公式实践与认识之间加上“感性认识”,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是生产实践,主体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说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思维与生产的结合,不结合就不能生产。只有人的本质才是生产实践和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核”。所以毛泽东同时又提出,思维是某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这个特殊物质就是人的本质。人一脱离动物界就产生了人的本质最初的物质结构,因此,人受自然物质的纠缠,也就能够产生最初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即意识;当人受到生产资料的奴役,人也就能够意识到这种奴役关系的存在,因此通过“合理内核”人的本质的转化,革命或迟或早终将发生,去改变人的现实存在。正是人的本质这个“合理内核”使人的社会意识与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成为辩证关系并能够实现相互转化。
黑格尔舍弃了“合理内核”也就把辩证法搞颠倒了。马克思说,“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正是由于把“合理内核”——人的本质引进了辩证法,人的本质这个由人体中多个系统形成的统一的系统整体,不仅能把外界物质移入人的头脑,而且能够在人的头脑中加工成观念。人不仅可以运用人的本质进行实践,把观念对象变成现实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移入人的头脑内改造成观念。因而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也可以“改变世界”。
改革需要推动多种辩证关系的发展。但辩证关系必然存在“合理内核”人的本质这个根本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成为辩证关系实现相互转化,这是由于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深化,不仅成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核心和灵魂,而且人的本质作为哲学主体成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致使矛盾两个方面成为辩证关系,实现相互转化即辩证发展。这里隐藏着不同阶级对待“合理内核”人的本质的隐私,马克思寄希望于人,寄希望于人的本质,必然揭示辩证法、包括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核”人的本质,赋予广义的人的本质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人的本质;而黑格尔作为资产阶级哲学家其使命在于掩盖“合理内核”人的本质,为尽量避免解放人的本质的革命的爆发效劳。革命是辩证关系转化的发动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