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四个全面?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

把握“四个全面”有多重视角、多个维度,“全面”是一个维度,“规矩”也是一个维度。从“规矩”这个维度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把“四个全面”连接在一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为什么需要这三个战略举措而不是其他举措、这三个战略举措到底是要做什么。

“规矩”是习近平同志最喜欢、最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使用规矩。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同志在两年多的时间中,有十几次强调、阐释规矩。比如,他在2012年11月16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013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2013年11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都使用过“规矩”一词,但从没有一个领导人像习近平同志这样频繁地使用。

什么是规矩?习近平同志认为,规矩不仅是指党的纪律,而且是指法律、制度、规定、道德、规律等,不仅包括刚性的规矩,而且包括不成文的规矩。他说:“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也就是说,规矩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各种规则,比法律、制度、道德、规律等词的含义都要宽。在这里,理解习近平同志讲的“规矩”,必须把握两点:第一,所谓不成文的规矩并不包括什么“潜规则”、“隐规则”, 不是摆不上桌面的消极、腐败的东西,而是指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那些传统、习惯、风俗等。第二,规矩主要是指刚性的、制度性的约束,是对任何人都适用、要遵循的法律、制度、规定、规律等。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如此重视规矩?简单地说,既是一种现实的考量,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谋划。所谓现实的考量是指,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差异大、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严重,改革难度增加,经济增长放缓,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多元。面对如此复杂的新阶段新常态,中国如何发展?改革如何深入?如何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这些挑战?在社会敏感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犯颠覆性错误?一方面就要“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整体实施,全方位推进;另一方面就要立规矩、守规矩,用规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消除腐败和种种丑恶形象;用制度来调节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经济政策,按照客观规律来确定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等等。进言之,要治理好现阶段的中国,要使我们这个社会井然有序、稳步前行,单凭热情和冲动不行,做事“刮一阵风”不行,决策靠“拍脑袋”不行。一切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所有人都必须按规矩办事,这是应对复杂、敏感的最佳办法,是保持稳定、有序的最好途径。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版第111页)

立规矩、守规矩不仅是应对当下中国状况的现实考量,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谋划。规矩,特别是法律、制度之类的规矩,一旦“立”下来,就具有稳定性,不能轻易更改,可以长期管用。更为重要的是,立规矩、守规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培养“规矩意识”的过程。具体的规矩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或废或改,但如果规矩意识在人们心中扎根,熔铸进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那么,一个社会才真正成为规矩社会、法治社会,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成为规矩国家、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呢?习近平同志给出的答案是: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除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之外,说立规矩、守规矩是长远的战略谋划还有更深的意义。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就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与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习近平同志说这话是有针对性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巴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次发达国家的行列,20多年前就具备了冲击经济大国的基础条件,但在最近的25年,巴西的经济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性保障,没有从人治走向法治。因此可以说,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如此重视规矩,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说它是长远的战略谋划。进言之,习近平同志重视规矩,是着眼于“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是要使中国进一步走向法治,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