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辩证关系

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辩证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要落实好这一部署,首要的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的精神和要求,防止“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明就里、大而化之”。如下几个辩证关系,尤其需要重视并作出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一、关于改革与坚守:“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已经为中国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也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呢?

要回答这样的疑问,首先要搞清楚改革的目的、性质和方向。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擘画改革开放宏伟蓝图时,就对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方向作了明确的阐释。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反对错误思想倾向”。这也就是说,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没有目的、什么都要改,而是要坚持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决定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针对“中国的改革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方面的改革是滞后的”等错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的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众说纷纭的改革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洞若观火,要有主张、有定力,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有些人葫芦里卖的药的本质:“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提醒全党: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些论述,既阐明了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清楚地回答了一些人的疑问。

总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说什么都要改或者什么都不改,而应坚持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对于那些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对于改革步入深水区后面临的那些“难啃的硬骨头”,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而对于那些涉及改革方向和道路、理论、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言以蔽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关于全面改革与重点改革:既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顾名思义,就是要全面、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同时,改革开放也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推进必然涉及深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不能全面、统筹推进改革,改革措施不配套,导致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全面与重点往往相伴而生。全面深化改革在做到全面、系统的同时,还要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眉毛胡子一把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一论断是在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我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没有变”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丝毫不能动摇,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还出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和实际状况的分析和判断。相比于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身特点,它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已经改了30多年,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不能说已经完成,经济领域还存在不少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