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政府与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作了高度概括:“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相比于此前的表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有两点重大变化:一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一词之变,却有质的不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认可;二是政府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宏观调控,而是改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这是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又一重大突破。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少如下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其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资源配置方面,既各有长处,又各有缺点,因此,不可偏废,不能割裂。政府与市场天生就是一对矛盾,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对矛盾更是进一步凸显,成为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二者矛盾的实质是谁更能有效配置资源,而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则是人类社会所有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谁起决定性作用呢?世界各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表明,二者各有各的优缺点,而二者各自的优缺点正好又形成互补。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为市场本身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补位,进行合理调控和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是在逐步深化认识政府与市场优缺点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边逐步放开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同时也始终注意抓好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出现经济过热或经济低迷时,通过一系列杠杆,及时进行适度干预,这才保证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与市场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因此,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二,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此消彼长,孰大孰小、孰多孰少的零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的双赢关系,市场决定、政府有为,是二者关系的合理定位。从表面上看,似乎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放权于市场的过程,政府与市场是不可调和、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实际上,这只是表象。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确实大量放权于市场,也的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政府少管,甚至无限放权,把一切权力都交给市场,“做甩手掌柜”,经济就一定能好。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们不是把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对立起来,而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凡是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就简政放权,放足、放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社会公益事业、宏观经济总量的调控、突发经济事件的应急等,政府就及时补位,管好、管到位,把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解决好,进而使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这才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市场决定、政府有为,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定位。
关于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职能划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上作了深刻总结: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有些职能搞得太分散反而形不成合力。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也不要忘了政府管理职能也很重要,也要履行好,只讲服务不讲管理也不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指导和遵循。
四、关于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说“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二者“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重视宏观思考和加强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加强顶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这是由当前我国改革的特点决定的。当前,改革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可以说,改革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互相交织,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其二,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改革和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这些经验和理性认识为加强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结合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实践,对这些经验和认识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升华,通过顶层设计,使之具化到总体改革方案和每一项改革举措中,是必要、必须的。
既然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不要摸着石头过河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对立起来。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要求,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之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实践已经有力证明,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保证了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这与世界上有些国家采取所谓“休克疗法”,引发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形成鲜明对比。
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在方法上有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特别是其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我国改革开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二者在目的上也是共同的,就是要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科学路径,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或根本性错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经验,可以为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保证;而加强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为一些具体领域的改革提供路径指导,提高摸着石头过河的效率。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