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轮会议”三十年后 再次凝聚哪些改革共识?(2)

“巴山轮会议”三十年后 再次凝聚哪些改革共识?(2)

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我们必须解决的难点所在。”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指出。

杨凯生认为,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稳增长的任务比较突出的时候,很容易被动的将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放在第二位,这时就必须下决心真正的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彭森在演讲稿中指出,在纪念巴山轮会议召开三十年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掀开了新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新一轮改革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已成为改革者的共识。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项怀诚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的过程里面,包括调整、磨合、舍弃、转变,不免是要有痛苦的。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没有痛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要想很快实现,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思想准备。

对于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和目标,魏加宁认为三方面关系尤为重要: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国民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核心改革一个是价格改革;政府和政府的关系,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走过的路径,财税改革的路径;政府和国民的关系,实现民主化和法治化,既要重视民主,也要重视法治。”魏加宁加以阐释。

“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上最富有影响力的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最后的资源配置是经过金融体系来完成,人民币国际化也非常重要,成为储备性货币,将遇到全球货币体系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补充道。

什么是“巴山轮会议”?

1985年9月2日,历时6天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巴山”号轮船上召开,此次会议是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联合举办,共邀请到60余位中外重要经济学家和官员参加。由此,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经济转轨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达成许多共识,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