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期待突破(2)

“精准扶贫”期待突破(2)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精准扶贫”在此背景下产生。汪三贵表示,之所以提出“精准扶贫”,一是考虑到收入分配不平等,低收入人群从经济高速增长中所获得的好处越来越少;二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之前相比有所放缓,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下一步的脱贫工作要做到更加有针对性。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说,“现在我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贫困人口越来越分散,面上的问题解决了,局部的、个别的问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越来越分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扶贫政策不能再对着一个大的区域,因为那样会漏掉一些区域、一部分人口,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相关的扶持政策。‘精准扶贫’让我们可以真正对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这样,政策的效用才能发挥出来。”

多方面着手实现“精准脱贫”

专家表示,要实现“精准脱贫”,除了有政策导向,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抓紧落实。要深入研究各地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科学分析面临的各类瓶颈问题,探索更多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扶贫模式和经验,不断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张俊飚认为,至少要做到两个技术性工作。一是要做确定工作。要确定哪些区域、哪些人口符合贫困标准,即确定扶贫对象。二是要确定各个区域具体化的扶贫措施。确定每个贫困区域具体是因为什么问题致贫,这样也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

杜晓山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一是要解决党中央扶贫政策贯彻不力的问题;二是强调上下联动,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开拓的互动关系;三是防止乱作为,要特别防范借扶贫影响真正的人财物力迁移;四是号召社会、公众、贫困群体自身、媒体以及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