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实现产业链联动、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
品牌源自核心竞争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产业的竞争力则依赖于产业的产能升级、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利益协调、项目管理、组织协同及声誉提升等,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产业链联动、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产业链联动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产业链包含金融、设计(咨询)、建筑、装备制造、基建材料等核心产业以及信息技术、保险、劳务等支撑产业,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营造制度环境,引领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放接口,共享数据,打造贯穿从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运营与管理等全生命期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取得高品质、低成本、快速运转的全产业链优势。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技术链协同要重点关注全生命期不同阶段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模巨大、开放性强、技术复杂性非常突出,是一个以多组织的协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适当的政策和法规以及良好的市场机制是推动工程企业跨越任务碎片性、临时性,寻求彼此之间有效合作的动力。同时,还需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利益共享。例如上海隧道股份就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攻坚克难,拥有了领先的盾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成功完成世界盾构法施工直径最大的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同时成为全球唯一集建筑施工和施工装备设计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施工企业。
价值链的跃迁是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在实现产业链联动和技术链协同的基础上,向利润空间更为广阔的价值链高端跳跃。目前,“中国建造”常常深陷于全球市场的“价值洼地”,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主要从事劳务输出、分包建造等低附加值的业务,面临总产值较低、利润率较低的尴尬境地。因此,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需要通过持续创新,渠道和品牌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利用兼并、联盟、分包特许等多种形式,打破欧美等发达国家承包商的垄断,进入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实现从简单的施工承包、劳务承包向总承包、BOT和EPC等承包方式的改变,完成从施工公司至设计-建造或设计-咨询公司,乃至项目管理公司的跃迁。
亚投行鸣锣开道,“中国建造”借风助力,扬帆出海。新机遇需要新思路,新常态呼唤新战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然而它带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互信的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