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政策调整

“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政策调整

“十三五”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五年。伴随着中国要素禀赋条件的深刻转变、改革进程的全面深入推进、“新工业革命”影响的日渐显现,以及国际贸易投资新秩序的加快重建,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范式、工业品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工业行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等重大问题在新的环境下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性和阶段性特点。

新的形势和条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2013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和新趋势。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服务业在GDP比重中的长期上升趋势已经形成,但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生产效率最高、承载创新资源最多、最能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决定国家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最重要的部门。对新的环境和形势的判断,对工业的功能和作用的重新思考,决定了“十三五”及未来更长时期内,在促进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坚定推进“工业强国”战略,将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自“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已从“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12.1%下降至2014年的7.0%。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经济下行,这一轮中国工业发展增速的下降是需求侧总量因素和供给侧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前工业经济的调整既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又具有长期趋势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并不认同那种认为未来工业增速将收敛于某一确定水平的“新常态”的观点。我们认为,增速较大幅度的波动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基本确立的同时,伴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已经持续十年左右的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将在“十二五”末期进入尾声。而在国内要素成本不断高企、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和国际贸易投资秩序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区位吸引力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可能明显下降。国内企业将更多地通过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以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参与全球分工。在增速换挡、结构转变和国际竞争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突出。

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面对中国工业地位的深刻变化,“十三五”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思路和措施必须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1)突出以创新促增长的意识,为工业经济积极构筑新的增长动力,一是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原始创新在三类自主创新模式中的地位,在中国工业体系已经高度完备的条件下,以动态效率提升弥补结构性配置效率提升空间下降的负面影响;二是大力培育与新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高增长行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动力;三是通过加强工业化在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新的空间增长动力;四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通过做大中间企业群体,夯实工业增长基础。(2)突出风险意识,突出风险控制性产业政策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保障性作用。一是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引导有效需求,控制产能过剩的风险;二是通过深化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化解经济下行周期中高库存和金融机构惜贷共同导致亏损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三是加强产业退出援助,化解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3)突出制度和政策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改革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优先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释放市场活力、扩大增长空间的改革措施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充分释放和传递以改革与政策创新促发展的积极信号,促进形成工业可持续增长的社会预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