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成互惠互利的投资格局的条件下,顺应中国企业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的趋势,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首先,大幅度简化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下放核准权限,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构建更为宽松、便利的政策环境。其次,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财税和金融方面的便利与支持。最后,通过设立海外服务机构等措施,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做好法律和市场信息方面的研究和服务。
5.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与创业。根据我们的研究,无论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还是当前,在绝大多数的领域,美、日、德、韩等工业强国对产业发展直接提供的扶持资金或基金都是非常有限的,相反,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成就与其将大量公共资源投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直接相关。建议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加强中国先进制造业科技与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快中国在高效能运算、工程数据库等方面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更加符合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借鉴国外SBIR项目的成熟经验,政府将每年科技投入预算的一个固定比例(如0.2%)用于资助先进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参与商业化潜力较大的公共科技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单位对各领域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先政府采购。借鉴国外成熟的“公私合作模式”,加快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机构的建设。
6.促进形成创新网络,实现各类产业主体的优势互补。在日益深入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全球产业发展背景下,产业政策应积极促进各类产业主体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和优势互补[4]。建议充分借鉴德国的合作创新网络和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合作项目的经验,设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制造业技术与产业化合作项目,形成共享资源、共担风险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网络。对企业、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在符合中国产业规划和政策重点支持的技术研发、产品工程化、投资、市场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应提供资助。合作项目可以实行准开放的资助方式,对于确实需要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硬件或市场支持的项目,经项目委员会批准,给予同等条件的资助,但合作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一般情况下归中国企业或科研机构所有。在合作项目下建设“中国制造业技术与产业合作网”,为各类主体之间的自愿的市场化合作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
[2]江飞涛,武鹏,李晓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2014,(5):17.
[3]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3-2022)——寻求新的动力和平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14.
[4]吕铁,贺俊.技术经济范式协同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构[J].学术月刊,2013,(7):7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