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供给因素与有效需求不足共同作用,工业增长进入慢车道。与20世纪90年代末那一轮经济增速下滑主要由于结构或供给因素导致(郭克莎,1999)[1],以及2008年之后的下行主要受需求冲击不同,“十三五”及未来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增速的下降既有需求侧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侧潜在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没有充分释放的问题。在需求侧:(1)从投资看,在过去5年的投资总额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占比分别约为25%,制造业投资占比约为30%。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由于历史峰值的出现,以及政府主导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而出现下降,而制造业投资也将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其投资增速将出现下滑。有研究表明,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全部资本的比重已经在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由于中国高速公路密度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高速铁路位居世界前列、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率已经较高等因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已经不可能继续保持过去的高水平,到2023年前东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分别约为6.25%、8.29%和5.98%。而随着实际房价的结构性回落和住宅存量的快速增长,中国住宅新开工量峰值在2015年之前到来; 2014-2023年期间住宅投资总体增速将明显下降,“十三五”期间城镇住宅投资的实际增速很可能低于5%(刘世锦,2013)。(2)从外贸看,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已经逐渐由过去的20%左右的水平下降到近期5%-10%的增长区间,更主要地,引起外贸变化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国际市场需求等周期性因素,而是利率和国内要素成本等长期性因素累积作用的结果。(3)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提升仅仅是投资和净出口增速放缓的“副产品”,收入水平、 分配结构和消费环境等决定消费长期增长趋势的根本性因素并未发生变化。1978-2013年,在政府、 企业、 居民三个部门的收入增长中,最快的是政府财政收入,35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8.7%; 其次是企业的资本盈余; 最慢的是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比GDP增速慢1/3。如果这样的分配格局在“十三五”期间不发生根本变化,消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只能是相对的。
从供给角度分析,按照资本产出弹性等于0.5时资本、劳动和TFP(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资本投入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源,30余年来,其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49.09%,劳动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TFP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中,大约为1/3的水平。2003-2011年,虽然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较之前最高,达到12.58%,但TFP变动却逐渐走低,并趋于负值。与此同时,工业的资本边际产出在2002年之后就出现了下降,累计降幅超过50%。这表明,即便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中,资本的边际产出也呈现递减趋势(江飞涛,2014)[2]。TFP增长贡献相对资本投入贡献偏小、TFP增长和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趋势共同表明,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创新驱动不足的特征显著,甚至在日益强化,这也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终进入下行通道的根本原因。
既然“十三五”及未来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是供给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促进工业增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张性总量政策的层面,而是要在总量需求政策积极配合、营造环境的条件下,加强供给性政策的改善作用,其中将公共投资和私人部门投资引导到能够提高长期动态效率的技术创新领域的产业政策尤为重要。
2.工业相对比重下降的长期趋势形成,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基本结束。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向消费的相对转变,工业自身投资边际产出的下降,以及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三、二、一”产业结构将成为未来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进一步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如果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上涨的空间仍然较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2010年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平均为1.5%、24.9%和73.6%,而美、日、德、韩等工业强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远远高于中国。其中,日本为1.2%、25.2%和73.6%,德国为0.8%、26.5%和72.7%,韩国为2.6%、36.4%和61.0%,美国为1.2%、21.4%和77.4%。当然,在第三产业比重总体趋势性上升的过程中,二、三产业的相对比重在“十三五”时期的个别年份仍可能发生波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投资对第二产业的间接拉动作用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影响的不确定性仍较大。2003-2012年,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年均达到45%,到2013年更是高达50%。如果房地产投资下降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影响大于其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则二、三产业的相对比重仍可能发生波动。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结构重型化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基本规律,工业快速增长(工业比重上升)与重化工业化具有非常显著的伴生特点,而随着工业增速的下降,中国过去一轮持续十年左右的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基本宣告结束。2003-2012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4.5%增加至71.3%,合计提升了6.8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趋势显著。“十一五”时期以来,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但自2008年以来,该比值的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在2011年升至71.8%的历史峰值后,2012年小幅回落至71.3%。从整体来看,最近10年中国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但增速差距逐渐缩小。预计“十三五”期间,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和增长方式的转换,轻工业的相对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