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政策调整(4)

“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政策调整(4)

二、产业政策思路与措施调整

针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按照突出以创新促增长、控制风险和政策创新的基本原则,未来中国产业政策应当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在突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核心零部件创新和复杂系统创新的同时,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与应用,提高产业整体效率;二是在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同时,为迎接新工业革命和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母工厂”建设;三是在关注劳动成本的同时,重点通过制度与政策创新促进企业综合运营成本的降低,形成新的比较成本优势;四是加强技术、产品和生产标准,适应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在鼓励出口的同时,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五是在重视产业扶持资金或基金的同时,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群体性成长与发展;六是在坚持针对单个企业的扶优限劣的同时,加强合作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培育、发展,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

1.突出原始创新在三类自主创新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应进一步加强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突出原始创新在三类自主创新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环境下,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贡献越来越弱:一是在本土技术与国外前沿技术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新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下,消化吸收再创新面临的知识产权诉讼的成本和障碍越来越大;二是通过过去30多年的模仿、学习,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简单模块化产品领域(以机械、电子为代表)已经形成较强的集成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集成创新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复杂产品集成(如大飞机)和一体化产品集成(如机床、汽车、机器人)领域。鉴于此,建议将研发扶持的重点转向核心零部件、复杂产品和一体化产品的原始创新。

呼应前文的分析,即“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工业经济政策要继续适当依靠政府调节或引导某些要素价格来动员投资,特别是与提高生产效率相关的投资(如研发),同时,由于中国的工业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整体效率而不是个别领先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不同于今天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因此,旨在提高整个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政策至关重要。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重视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先进生产工艺在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扩散和应用。

2.加强“母工厂”建设,提升工艺创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目前,中国的各项科技扶持资金更多地投向了产品开发和实验室建设,而对工艺技术提升和工厂建设的扶持不够。在劳动成本快速上涨和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建议在中国重点制造业产业中遴选、培育和建设一批“母工厂”。要以“母工厂”为平台,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具在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大幅提高复杂装备和精密装备的精细制造水平,提高中国生产工艺的精度,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将“母工厂”建设成为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完善、生产管理创新的重要场所;通过“母工厂”建设,以点带面地促进中国生产制造技术的整体提升,以生产效率提升弥补“十三五”期间要素成本上涨对产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同时,借鉴日本政府的“技术咨询师”和澳大利亚的“管理顾问”做法,建设一支专门的包含了生产管理咨询和培训的管理服务专家队伍,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的生产管理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

3.以深化改革促进综合成本下降,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的分析更多集中于劳动成本的分析。但事实上,劳动成本只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根据我们的测算,以应付工资总额与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之比反映的工业劳动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仅为4%-6%,即便考虑到社保、养老、医疗等人员支出,劳动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也仅为10%左右。除劳动成本外,工业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税负、土地成本、资金成本、流通渠道成本、知识产权成本和行业准入成本,这些成本都与制度和政策相关,大多可以通过改革来降低。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成本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影响尤其显著,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有利于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和创业活力的提升。其中,重点是降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利率超过15%,高额的融资成本和狭窄的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与此同时,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也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形成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因此,我们建议在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业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发审制度改革,加快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4.适应国际贸易新格局,切实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美国积极推进TPP和TTIP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应该稳步推进自己所能主导的国际贸易框架协议的达成,包括与冰岛、瑞士、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各种多边和双边的协议,从双边、多边两个方面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的自贸区网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勇气迎接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在跨国公司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劳工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农产品等诸多领域与TPP、TTIP规则接轨,创造加入条件,以提高自身生产、贸易标准,从根本上形成应对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的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