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能过剩和“去库存”问题突出,企业亏损和资金链断裂问题可能恶化。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而有效需求又不能快速启动时,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相当数量的企业将进入短期“去库存”、中长期“去产能”的艰难过程中。根据美国的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充分;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而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在中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焦炭过剩200%,家电过剩30%(其中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李平、江飞涛,2013)。
既有的研究显示,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以下时,将有大约4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状态(刘世锦,2013)[3]。而根据以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时期的经验,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往往具有加剧周期波动的效应,即由于利率水平缺乏市场调节弹性,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恶化时,商业银行不是通过调节利率而是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来控制风险,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资金流断裂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受到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回落有可能使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安全问题雪上加霜。这种状况在缺乏实物资产抵押和融资能力的中小企业更加严重,中小企业的“倒闭潮”“破产潮”“跑路潮”重演的风险可能会加大。与此同时,工业投资效率的下降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形成的“财富缩水”效应还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地方政府层面,与企业风险共同放大工业经济的运行风险。
4.制造业全球区位吸引力下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放缓。“十三五”期间,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区位吸引力有可能下降,从而导致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放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下降将使得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二是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美日欧等工业强国纷纷通过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效率优势,促进制造业回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先后推出《出口倍增计划》《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在本国建厂,为制造业回流本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美国制造回归》报告的预测,到2020年,从中国返回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将会高达60多万个。三是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对中国的替代效应增强。例如,泰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大致相当,但人均工资水平却显著低于中国;而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均低于中国,所以在承接对劳动成本更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相对于中国具有优势。如果政治环境良好,在这些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其制造业区位吸引力会快速提升。四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相对投资成本上升。以TTIP为例,如果未来TTIP协议中关于产品标准的监管合作仅适用于从美国或欧盟出口的产品,或者要求出口产品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增加值由欧美产生,美国和欧盟的企业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外包、缩短供应链,这会对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国工业产生负面影响。
5.对外直接投资将快速增长,市场导向和研发导向将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多重因素将驱动中国制造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将继续通过资源和能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降低资源风险;二是随着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前沿技术水平差距的缩小,国内对海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难度加大,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外,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海外企业,加快利用和整合国外科技资源;三是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渠道升级,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过去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向旨在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对外投资转型升级。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实现连续11年增长,2002-2012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1.6%,特别是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高于同时期全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创下1 01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较上年增长15%,成为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达6 136亿美元,排名从2011年全球第17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11位。但从存量指标看,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仍然十分不匹配,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空间巨大。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 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看,约有60%流向了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由于流向这些国际避税地的资本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返投国内,以获取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规模还会缩水。可以预期,“十三五”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其规模将可能在短期内超过吸引外资,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