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成为首批观众(2)

抗战老兵成为首批观众(2)

摘要:8日一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银发”观众,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昔日的抗战老兵。作为《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后的首批参观者,老战士们格外认真地观看着每一件展品,仿佛在一张张历史图片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在现场,很多老战士还不由得交流起那段峥嵘岁月里铭心刻骨的经历。

“坚壁清野”让敌人没吃没喝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粮食被敌人烧毁了,村民们只能靠谷子皮拌野菜度日。”王老说,敌人的炮楼距离村里只有几公里,鬼子经常到村里扫荡,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挖地道,那时候已经成为晋察冀边区一分区小学教师的王继兴,时常带着小学生们一块挖地道。敌人扫荡时,村民们就反扫荡,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日军要到村里抢东西,村民们就在日军进村前把东西全部埋在地下,日军来了没水喝也没东西吃。

在看到日军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展板时,王老说,那时候庄稼一成熟就得在夜里赶紧抢收,八路军就帮着百姓一块收粮食,要不然就会被日军抢走。

怀孕女战士掩护战友牺牲自己

在一张面貌清秀的女子照片前,王老和他现在所在的水利部老干部局同事们都停下脚步。照片说明中写道“印尼归侨女青年李林,回国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第120师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1940年4月在作战中牺牲,年仅24岁。”

李林生前的爱人,是王继兴曾经的同事曲老。老人在前年去世,生前时常和同事们讲起他和李林的那段往事,大家在抗战馆看到这张照片,十分熟悉,也格外感慨。那年,为了掩护在山西的八路军专署机关人员撤退,李林把敌人引到了一个小山包,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李林掩护撤退的人员中也包括了自己的爱人。那年,他们刚刚结婚一年。牺牲时,李林已怀孕在身。

■抗战老兵戴启惠

儿童团员配合民兵挖地道

抗战时期,冀中的地道战开展得如火如荼,美军观察组成员参观地道后都深感惊奇。看到展览中的地道战专区,今年90岁的抗战老兵戴启惠颇为感慨。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自己出生在河北省定县戴家庄,那里也依靠挖地道打鬼子。“我那时还是儿童团员,也配合民兵挖地道,参加抗日宣传。”

展览中介绍,美军观察组成员杜伦到根据地参观的行踪被日军侦查到后,日军包围了杜伦所在的村子,杜伦被立刻转移至地道。冀中军区第九分区司令员魏洪亮的妻子抱着8个月大的孩子也进了地道。为不暴露位置,保护杜伦,这位母亲用乳房紧紧地堵住了哇哇啼哭的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哭声随即停止,直至窒息而亡。

戴启惠表示,根据地军民营救盟军的故事,让人非常感动。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发生在地道里的抗战故事,也一样可歌可泣。

■抗战文艺兵秦振铭、王斌

歌唱“八路军打仗为老乡”

“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那桩,八路军八路军打仗为老乡,日本鬼子欺负咱们八年整,八路军来帮助咱们打虎狼打虎狼……”在昨天的抗战馆现场,秦振铭老人给记者们唱起了抗日战争当文艺兵时唱过的革命歌曲《八路好》。

别看老人今年91岁了,唱起革命歌曲有板有眼,字正腔圆。“不要小看我们文艺兵,那时候的抗战歌曲体现的是民族心声。”

同样在1945年抗战最后5个月时间里成为文艺兵的王斌奶奶,今年87岁了。老伴儿曾经在抗日战争中9次负伤,至今她都在为老伴的革命精神感动着,“结婚28天他就走了,回来的时候孩子都生了。”王斌老人说,前年老伴已经去世了。他们两口子一辈子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孩子们都是伴着爸爸讲述这些革命故事长大的。”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