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进入4.0时代 (2)

中国开放进入4.0时代 (2)

三、中国开放4.0的战略布局

中国开放4.0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线,以主动参与或主导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主动参与或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治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内在支撑,以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为外向支撑的大国开放战略。

中国开放4.0的核心特征是:坚持主动布局,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向全球大开放。以经贸关系和地缘关系紧密度为依据,中国开放4.0在布局上可分为三大战略圈层,形成“三环相扣”:一是以周边国家为核心的战略核心圈,主要包括巴基斯坦、俄罗斯、东盟10国、中亚5国、韩国、印度、日本等;二是以非核心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轴的战略紧密圈,辐射至整个非洲、中东欧、南美、南太平洋地区;三是以欧洲经济圈为中心的战略延展圈,并适度延伸至北美地区。

考虑到我国综合实力的变化,中国开放4.0可安排三个阶段性任务。一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经济圈基本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我国在沿线重点国家的战略性港口布局初步实现;中巴经济走廊等旗舰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优势产业、富余产能、金融资本“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到2035年我国由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上升,成为亚洲地区的中心国家;以我为主推动形成更加紧密、趋向一体化的亚洲经贸圈。三是到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由经济强国成为综合强国,由区域性强国成为世界性强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主导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力量之一。

四、中国开放4.0的重点内容

1、主动开拓为我所用、安全畅通的全球开放通道

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跨境流通效率。一是建立交通国际大通道。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建立能源国际大通道。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三是建立信息国际大通道。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2、主动构筑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相得益彰的投资贸易格局

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趋势,主动布局面向全球的贸易网络、投资网络、生产网络,打造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是在“引进来”方面充分利用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推动中国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二是在“走出去”方面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投资合作、产能合作,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加快走出国门,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同时稳步推动中国发展理念、标准、规则和文化等要素协同“走出去”。三是着力培育一批中国本土跨国公司,提升“走出去”能力。四是打造一批“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融合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如建设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3、主动搭建多元、多样、多领域的全球合作平台

多元,就是合作对象全面,包括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国家、洲际区域合作等;多样,就是合作形式多样,包括区域与次区域、双边与多边、“南北”与“南南”合作;多领域,就是合作领域宽泛,覆盖投资、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等。一是统筹协调,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形成我国东、中、西通力合作、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经略周边,加强国际次区域合作。务实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图们江国际次区域合作、中亚国际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国际次区域合作等,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合作格局。三是合纵连横,加强全球区域合作。积极主导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国际区域合作组织,推动中国和世界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4、主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有利于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赢得制度优势。一是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二是建立促进“走出去”的新体制。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完善境外投资规划体系,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三是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实施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四是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开放型经济法治建设,大力培育开放主体,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增强各类企业长期投资中国的信心。

5、主动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主张、制定中国方案

采取更有作为的治理策略,既反对超级大国一极独霸全球,又防止中国过早成为两极对垒的一方,最好是形成中国、美国、欧盟等“多极演义”的全球治理格局。一是在全球治理上,倡导民主平等、权责统一、合作共赢的治理原则,努力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特别是提升在中美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中的话语权、主导权,不断强化“中国按照规则办事”的负责任大国新形象。三是推动现存国际制度改革。比如扩大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G20、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决策权。四是创建中国主导的新治理机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等。五是在气候变化、电子商务、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贸易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合作等全球性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

为了支撑我国实施开放4.0战略,在角色定位上应实现“四个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外围向中心转变,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五个强国”。一是建设人才强国,“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二是建设创新强国,以开放创新增大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三是实现制造强国,抢占智能生产的制高点。四是实现金融强国,提升全球资本配置能力。五是实现文化强国,用中国价值观塑造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逐渐将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