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强军兴国

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强军兴国

国力为军力之母,军力为国力之基。大国向强国转进,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今天的国家安全,已不是一枪一炮、一城一池的安全,而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于一体的综合安全。无论是国土安全,还是经济安全、文化安全,都要靠军队维护、靠民众参与。只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军民融合,才能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升,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经济与军事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相互促进。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军事竞争,表象上是国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实质上是现代国防安全理念的交锋、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凝聚国家意志和社会支撑、孵化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始终是与时俱进的,“军民一致”思想催生了“两弹一星”;“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方针开启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希望之门。事实证明,军民融合步伐越快,越能赢得发展先机;军民融合程度越深,越能赢得战争。大力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所迫、使命所系。思想保守只能陷于被动,畏首畏尾就会错失良机。只有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先机。

军民融合不是简单叠加和机械捆绑,而是科学重构、深度整合。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应做好“融战”“融建”“融训”“融管”四篇大文章。融战,就是要适应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科技、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优势,机构“联编”、情报“联侦”、指挥“联通”、力量“联动”、后装“联保”;融建,就是要全要素拓宽军民融合互促共进的领域,基础建设嵌入“战备功能”,新兴产业搭载“国防需求”,人才战略支撑“绿色方阵”,民生工程融入“惠军行动”;融训,就是要紧跟“新”的进程、扭住“战”的关节,教育“齐声合唱”、训演“同台共舞”;融管,就是要发挥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机制、手段、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我军依法治军,借政策之力、社会之手实现强军兴国能量互济、一体同强。

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树立“大国防”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局限、僵化思维束缚、消极心态障碍。要强化全局思维,防止“本位化”倾向;强化集成思维,防止“碎片化”倾向;强化跨界思维,防止“自闭化”倾向;强化底线思维,防止“失控化”倾向。要突出成本效益意识,从国家层面、战略层次,统筹军民需求的“总出口”和“总入口”,摒弃“另起炉灶”“关门搞建设”等路径依赖,要消除“疑民”“怕民”和“防民”意识,大胆“拿来”、勇于“送出”,切实用思想对接引领行为融合。

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制约着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各级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要完善法律,规范“怎么融”的依据;畅通渠道,构建“融得顺”的机制;统好标准,解决“融不了”的问题;把住关口,打消“不敢融”的顾虑。努力促进融合资源由“各自为战”向“储能聚合”转变;努力促进融合领域由“围点打圈”向“全域耦合”转变;努力促进融合效益由“单体循环”向“体系闭合”转变。

空谈误事,实干兴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各级求真功、使长劲,不能喊在嘴上、搞一阵风,更不能图形式、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干在点上、落到实处。要搞好目标分解,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要求,限定时间抓落实;要搞好军地协作,统筹资源调配,创造环境抓落实;要区分轻重缓急,围绕核心能力生成,盯住重点抓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检验评估,沉到末端抓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状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紧张快干、埋头苦干,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深”字上下工夫,以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全力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努力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