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空气质量差,却道闷热糟透了

京津冀空气质量差,却道闷热糟透了

昨天(7月13日),环保部发布了6月份监测统计的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该数据显示,天津、邢台、邯郸、北京、保定和衡水等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其中北京市6月空气质量的达标天数比例仅为43.3%,且还出现了重度污染天气的情况。从这个数据看,在地理环境上连片的京津冀的空气质量着实堪忧。空气质量差,加上闷热“桑拿天”的出现,真是让肺何以堪!

环保部的数据,可以作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治理的倒逼路线图。从这个数据看,京津冀空气质量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建设的路途还很遥远。说到空气质量治理,有论者将其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似乎只要进行生产,只要经济发展,空气质量治理就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天天见蓝,处处碧水。其实,现实无数事例——不仅国外、中国国内也不少——说明,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必然对立,从某种角度而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选择的结果而非必然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的附加结果。

如果某种生产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果让人们喘息都不顺畅,那么,这种生产增长方式就必须改变,而无论其能够带来多少GDP的漂亮数字。在人们的所有需求中,“喘气第一”乃天经地义,其他都必须敬陪其后。此中道理很简单:如果人类本身的再生产都出现了问题,人的生存都面临着困境,那么,造成这种问题和困境的其他生产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理由再以原来的方式继续进行下去?

当然,在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甚至比较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建设,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出现生产下降、GDP数字萎缩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中断拼资源、拼环境、拼生态等恶性循环增长方式的必付代价。从空气、环境和生态的关联性上讲,一个局部地方、甚至只是一个工厂中止其破坏空气、环境和生态的生产方式,就会使更广泛的地理关联区域和地方增益。

上周,曾有媒体报道了山东临沂在进行空气质量治理时,采取“休克式疗法”所取得的成果。有关报道称,今年2月初,环保部在山东临沂等地开展专项督察行动,发现临沂市13家企业存在环保问题。2月25日,环境保护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通报了有关环境违法问题,依法提出整改要求。约谈过后,临沂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领导小组进行“铁腕治污”,对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检查发现的13家环境违法企业严格处罚并实施停产整治。

据调查,上述13家企业均长期违法排污,环保部门多次责令这些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多次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但污染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一直违法进行生产。所谓“铁腕治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来自临沂市政府的数据显示,今年头5个月,57家停产整治企业利税合计81613.4万元,占比2.8%;目前26家仍停产企业利税合计30134.5万元,占比1%……由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铁腕治污”都没有引发经济和财政塌方式下降的问题。相反,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3月—6月,临沂大气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降,优良天数增加31天,改善幅度居山东省前列……

看来,在某些地方,比如像京津冀这样的地方实行“铁腕治污”,不失为一个可选项。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