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有些则属于公民道德层面的。可以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则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是用来调节人们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有着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前者是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而后者则是人民的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为基础的。反过来,价值观也对社会发展有引领作用。如在美国,建国初期就提出了民主、自由和天赋人权的价值观,但是,谁都知道,当时的美国不仅还存在着蓄奴制,黑人是作为奴隶贩卖到北美的,而且妇女也没有投票权。但是,谁占据了价值观的话语权或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就能够获得评价是非曲直的权力。西方一直靠这种权力去进行殖民、控制、干预,甚至赤裸裸的军事侵略。
我们要获得国际话语权,就必须致力于占领价值体系的制高点。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我们的价值观是基于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因而必定具有中国特色和形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遵循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定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和谐是最具民族特色且又超越人权概念的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落地要着力解决层次化具体化问题
作者:戴木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从价值体系的结构和有机组成看,核心价值观的落地转化,应该包括多个层次,如终极(理想)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和具体价值观等,核心价值观只是贯穿价值体系这些层次的总纲、主线,并不是有了一个核心价值观,就万事大吉了。我们不可能企望有了一个核心价值观,就能解决价值观面临的一切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总纲和主线,它要转化落地,还需要落实、落细、落小,需要进一步深入解决价值观的层次性问题。
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就要使它具体化为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价值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内在一致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样,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如果核心价值观始终停留在观念层面,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原则上,它不可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更不可能成为社会文化。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子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少不一致,而且各子价值体系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在经济领域,鼓励追求个体利益、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等,与在道德领域鼓励追求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和集体主义原则,就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常常使人无所适从,并最终导致人们不顾道德的严重社会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改革或重建各子价值系统,使之整合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在一致的价值观系统和价值体系,就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