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作者:商志晓(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第一,固根。即坚固其文化底蕴,坚固其实践根基,坚固其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深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深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之中,深置于人类文明成果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根”,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历史根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寻求经验依赖,从人类文明成果中寻求思维养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坚实的历史支撑、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二,聚心。即积聚认同共识,增强思想自觉,强化价值自信。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聚的“心”,是人们的高度认知认同之心,是鲜明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之心,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自信之心。
第三,筑基。即构筑坚实基础,筑起牢固防线,扎根基层民众。这里的“基”,包括基础扎实,如从人人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现在抓起,从小事抓起;包括基本力量的充分调动,主要有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在校学生、青少年等;包括基层组织的主动与重视,加大时间精力条件投入,民众广泛自觉参与等。
第四,化实。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客观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成果,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于思想认同、自觉追求、内心尊崇,而延伸至行为实践及由此达到的现实效果之中,使之由无形到有形,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倡言传统“八德”,为树立信仰提供支撑
作者: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作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修身立德的重要意义,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里看似只提到国家、个人,意义上却包含了由大而小、从整体到个体的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对于修身做人而言,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早在尧帝时期,中国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说法。在崇文重礼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传统,《逸周书》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书》中也说到了“九德”。
与杨文公以“八德”为涵养良知良能的方式相近,人们都视“八德”为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之道”“修身之要”。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也强调“教以人伦”的重要性,希望“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今天进行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而“八德”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它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八德”的形成及其内在关联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国思想精英关于德性问题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装自己的盔甲,是为政做人的底气。不论是谁,“八德”都不可须臾离身。我们建构时代新伦理、新道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修养方式和道德追求上,它与传统“八德”血脉相连。修好“八德”,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