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文化是体制之母。在中国历史上,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在治家的经验中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这也是中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传统儒家主张治国者应实行“仁政”,反映在治国理念上,首先强调人世是神世的根本。其次是以德为本。反对以刑治国而忽视道德的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古人早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重视民众的力量、努力满足民众需求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以道德为基础,重视修身成己。在儒家的立场上,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也是道德知识。道德的关键是说到做到、知行合一。今天我们讲知行合一虽然不局限于道德伦理的层面,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精神还是不能丢的。毛泽东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传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的典范。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需要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辩证意识和战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规律的本领。
“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畏天命、知天命”,就是要人们从代表自然、社会的法则、规律这一意义上去理解天。今天我们讲发展,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和涵养生态,努力做到天和人之间的统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