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

用“互联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

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早在2013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就曾提出,“工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始了”,比如,用互联网大数据监控和分析飞机引擎,解决了每年航空领域总值高达2840亿美元的浪费问题。类似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东北工业借鉴。

要顺利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融入东北老工业振兴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有三个基础工作必须做在前面。首先全面摸底现存工业的发展现状,或许存在经不起市场经济跌宕的企业,也或许存在依然粗放型增长的企业,摸底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企业的现状,从而找到企业与“互联网+”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建立在部分企业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的互联网工业发展“阵痛期”,这也为一些寻找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企业提供平台,搭建桥梁。

其次是找出“互联网+”中的“+”,虽然互联网为一切产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不排除一些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互联网发展的转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技术革新,更需要建立在不断革新技术上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因此,找准“+”的是什么,不但可以减少资金成本,也能减少时间成本,能够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其实也包含了“互联网—”,要求企业从长远着眼,勇于打破不适宜的发展模式,勇敢淘汰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工业项目,在逐步推进转型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探索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是制度配套,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具有指导性,但是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还需要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亲力亲为。国家不可能摸清每个企业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就可以全面掌握每个企业的“家底”,因此制度建设上需要细化。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针对效益好、前景好、基础好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其加快转型速度和力度;二是重点针对效益好、前景好、基础薄弱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增加转型升级的“底气”;三是重点针对效益不好的企业,引导这些企业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利搭上互联网产业的“顺风车”。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进入互联网工业时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国家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互联网发展战略两大优势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工业一定能够化茧成蝶,成为互联网工业的排头兵和先遣部队,并且一定能够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