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当下中国,“制度自信”已成为一个高频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一些专家、官员和地方推进国企改革的话语中,“制度自信”往往不见了,倒是西方企业管理制度模式,被尊为范本,大力推行。

制度自信要落实到做大做强做优国企

在世界格局变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诸多安全威胁凸显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跨越,国企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经济升级和拼搏国际市场的主力军重任。中国国企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其经营效益水平和财政贡献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共富水平的提高。

试想,在改革中如果按照西方那种“修补匠”的国企模式,对我国应为“顶梁柱”的国企进行改造重构,只要“混改”让权让利,不要竞争控股做强,让国企主动退出一般竞争领域、只干“赔本买卖”,甚至以打破垄断名义,连国家金融等经济命脉和维系百姓基本生活的公益部门也让外资私资进来把控,那结果恐怕不是让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做大,而是弱化、变质、退位,给国家带来私有化、附庸化的悲剧性后果。

重视实体不能管国资不管国企

有一种流行说法,今后要用“国资”概念代替“国企”。理由是,这轮改革大多数国企要“混改”、产权多元化,原来全民意义上的国企就不存在了,国家也将由过去主要管“国企”变为管“国资”,只要资本运作有效益,企业怎样不用管也管不着了。这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倾向。如果下面改变国企性质,上面放弃国企管理,两相呼应,整个国有经济岂不被搞空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光看资本增值数量,更要看资产实际质量,基础和关键在于实体经济。资本富国,不等于经济强国。只重资本价值形态,不顾实物形态,一国经济就成了建在虚拟世界的空中楼阁。中国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靠炒股票炒不出“中国梦”!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让国资被人家玩于股掌,还是为了国资保值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体经济拋之不顾,都是对国家对人民不负责任。至于现在提“主要管国资”,应该理解为要从价值形态更有效地加强对国企经营发展方向和效益的管控,不能曲解和演变成今后国家不管国企、放弃国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