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抗战胜利博物馆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自办抗战胜利博物馆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次刻骨铭心的相救 数十年行善报恩

摘要:年过50岁,有着“中国好人”之称的慈善家、中国浙商协会会长邵建波活了半辈子,在他的经历中,有两件事“刻骨铭心”。

图为“中国好人”、中国浙商协会会长邵建波建立的“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的牌匾。

图为“中国好人”、中国浙商协会会长邵建波建立的“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的牌匾。

年过50岁,有着“中国好人”之称的慈善家、中国浙商协会会长邵建波活了半辈子,在他的经历中,有两件事“刻骨铭心”。

第一件事发生在44年前,劭建波幼年时,在南京太平门前,面对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一位解放军把吓得发呆的他救了出来。救命恩人没有留名就走了,邵建波多年苦苦寻找,未能如愿。报恩不得,自此后,邵建波“一意孤行”踏上公益之路,“把帮助别人当作报答这位解放军同志的方式”,一直以来他捐钱捐物,助残扶弱,替别人完成心愿、实现梦想。

第二件事,来到山东德州投资兴办企业的劭建波在此期间接触到了抗战老兵这一特殊群体。随后,他开始对抗战老兵进行捐助,设立抗战老兵关爱基金。

在走访老兵过程中,一位老兵说了一句话,“我们老兵不怕牺牲,怕的是被遗忘。”这句肺腑之言,长久地、深深地震撼着劭建波的心,他义无反顾地走上寻找抗战老兵之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为普通而又伟大的老兵做点什么,因为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邵建波想成立一个民间博物馆,记录、收藏老兵们的故事。

听“活化石”讲那抗战的故事

没有什么比日军的暴行更令人震惊和愤怒的了。

1936年,在关外,一个中国男子因为干活儿慢了些,被日军打倒在地。拿着鞭子的日本人,带着几条军犬,日本人朝那男子一指,狗就扑上去,将男子凶残咬死。现场的中国人眼看到如此恶行,痛哭起来。

被恶犬咬死的这名中国男子是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张丙仪的父亲,当时,包括父子俩在内的众多中国人在关外为日军干活儿。

那一年,张丙仪12岁。父亲被害的消息,是工友偷偷告诉他的。张丙仪哭了,哭着去找爹。在凉棚附近,他找到了父亲的遗体,已经残损不全,年幼的他吓坏了。

逃出关东后,张丙仪参了军,先后参加63次战斗,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是目前庆云县在世的立功最多的战斗英雄。在纪家铺战斗中,他被日军的炮弹击中,仍拼命杀敌。幸运的是,他最终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张丙仪的故事讲得惊心动魄,邵建波听得心潮澎湃。

邵建波与老兵这一群体结缘,要从2007年说起。那一年年初,一个意外的求助,让邵建波结识了家住江苏常州的八旬老人刘士枫。刘士枫告诉邵建波,自己曾经参加过铁道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1957年,刘士枫从警备团转业后,就再也没见过当年的战友。为了帮助老人完成心愿,邵建波四处打听,终于安排老人和战友张建民和孙茂堂在上海相见。

在老兵的故事里,有日军的暴行,更有抗日的英勇。他觉得,抗战老兵们都是功臣,他们年岁已高,是“‘活化石’,必须和时间赛跑,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晓”。

邵建波将关爱老兵的想法告诉了德州晚报社社长李长征,立即得到了他的点赞和支持。2015年1月1日,《德州晚报》开设了“寻找抗战老兵,向老兵致敬”系列报道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报道——《寻访抗战遗迹》”两个重磅栏目。报社派出骨干记者民生新闻中心副主任汤锦瑶和邵建波一起,从德州开始,面向全国,先后前往江西、安徽、潍坊以及德州的各县市,对抗战题材进行大篇幅、持续报道,目前已报道40余篇。

一篇篇关注老兵、有关抗战遗迹的报道,将时光拉回到70年前。在那个民族危亡时刻,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经过艰苦卓绝的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一代人对抗战岁月的集体纪念和对抗战精神的全新认识。

安徽抗战老兵盛孝如的报道,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的关注,央视联系《德州晚报》记者和邵建波本人,希望能够帮助安徽抗战老兵盛孝如,寻找到在战斗中牺牲的老战友吴福龙的后人。在德州晚报、央视、邵建波等多方努力下,老人的的心愿终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