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

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

半月谈记者:“海绵”这个词非常形象,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俊奇:我们的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包括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三大建设途径,三大雨水系统和四大关键目标。

一个核心指导思想指低影响开发理念。三大建设途径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能力。

另外,三大雨水系统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系统,也可通俗地理解为微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四大关键目标指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

半月谈记者: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规划,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应从以下3点抓起。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找准一个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每个城市或者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不一样的,在确定城市建设目标的时候要因城、因地而异。比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很多区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涝,因为它处于北京的东南部,地势低;太湖流域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目标就是污染控制,保证入河径流水质,有利于太湖的生态恢复;济南的第一建设目标就是促进雨水渗透,进而“保泉”。

其次,在思想上,上下必须达成共识。从市长到相关局长、技术人员,再到公众,大家必须认识到中央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工作不能流于形式。

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必须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

半月谈记者: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如何将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

李俊奇:现代城市有很多名片,包括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卫生城市、宜居城市以及最近提出的海绵城市等等。比较这些城市名片的考核评价指标,就会发现生态指标的地位越来越高,海绵城市的生态特性跟这种趋势非常吻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这些年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地淡化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灰色基础设施过分注重人工化的工程,比如混凝土管道、混凝土池子等等。而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就是用生态自然的,或者模仿自然的生态措施实施。其实,应该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为了弥补和偿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欠账”。

古人往往是择水而居,因水兴城,倚水而生。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都与水资源的承载力相关。我们应该根据水资源这块“短板”来确定城市化的规模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以水定城”的战略,这对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