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美国通过驻印度大使转达美国政府的回应,一方面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冲突,不会危及中国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露出杀机,要中国不要低估美国全力支持太平洋地区国际和平的决心。美国人以为,有了上述表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向三八线以北挺进了。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方面的决心和力量,打错了算盘,由此导致中美两军在鸭绿江迎头相撞,使美国遭遇到 “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195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与会同志的态度十分慎重,反复斟酌,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意见,其中包括相当一些同志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的意见。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远未恢复,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没有解决。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而且国内尚有一些边远地区和沿海岛屿未获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还未肃清;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新建政权还不巩固;另外在军事方面,中国军队装备相当落后,训练也不充分,而面对的对手却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武器最精良的美国。因此,平心而论,出兵援助朝鲜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参加会议的多数同志列举了国内的种种困难状况,认为出兵之事还是应谨慎考虑。
会议开到一半的时候,军方重要人物彭德怀应召,从西安赶来参加会议,但由于他没有思想准备,未在当天的会上发表意见。与会多数同志谈了出兵的困难。毛泽东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沉重地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8]这番话对彭德怀震动很大,会后,当毛泽东第一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承认:“苏联完全洗手,我们装备差得很远,只好让朝鲜亡国,是很痛心的。”[9]当天夜里.他几乎彻夜未眠,把毛泽东讲的话,反复思考了几十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问题。“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鲜处于危急时刻联系起来考虑,那就是民族主义而不是国际主义。彭德怀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决策.而且是迫不急待的。彭德怀想通了,决定拥护毛泽东出兵的决策。[10]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将彭德怀接到中南海自己的办公室,与彭进行了一次深谈。彭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决策。关于由谁挂帅的问题,原来毛泽东曾考虑派粟裕同志,但粟裕确实有病在青岛休养。后来朝鲜战局日趋严重,已不是派几个军就能奏效的问题,这样中央常委又考虑派林彪挂帅,但林彪表示,他身体虚弱多病不能去。鉴于这种情况,经过反复思考,毛泽东提出由彭德怀挂帅出征。当毛泽东把出兵挂帅重任交给彭时。彭德怀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11]
同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继续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仍然有意见分歧。这时,彭德怀发言,讲出了几句很有份量的话,大意是:“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12]彭德怀在会上的坚定态度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毛泽东接着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指出:我们国内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这是事实。但我认为今天老彭的发言是一针见血,很有说服力。现在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犹豫退缩、担心害怕都没有用,这些心理和情绪正是敌人所希望的。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敌人进占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风险,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刻出兵朝鲜。关于由谁挂帅的问题,既然林彪说他有病要前往苏联养病。我提议彭德怀同志率志愿军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敌人。至于志愿军入朝具体部署和细节,会后我们再和彭德怀同志研究。[13]
毛泽东的提议,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会后,毛泽东留下彭德怀、高岗和周恩来一起研究入朝作战方案。出兵朝鲜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正如聂荣臻所说,毛泽东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不是毛泽东好战,问题是美国已经打到我们的国境线上了,不打怎么办?[1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