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6)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6)

1950年10月25日上午,秘密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个团利用美国和李承晚军队麻痹大意,分兵冒进之机,出其不意地在楚山向李承晚军第6师第2团之先头第3营及一个炮兵中队发起猛烈攻击,将其全部歼灭,由此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后来这一天就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紧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利用朝鲜山地有利地形,继续对分兵冒进之敌,实行迂回突袭,分割包围。经过13昼夜的激战,共歼敌1.5万余人,接连收复楚山、熙川、云山等地,将已进至鸭绿江、图门江一线的敌人逼退至清川江以南,初步稳住了朝鲜战局。特别是云山一役,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将美国“王牌军”第一骑兵师一个团大部围歼,同时阻击部队又在云山以南击溃该师的另一个团,极大地鼓舞了中朝军队的士气。至此,第一战役取得圆满战果。

美国不甘心失败,于11月24日发动“结束战争的总攻势”,力图“在圣诞节前占领全朝鲜”。这时在朝鲜的志愿军总数已达45万人,其中作战部队达38万人。为打退美军的反扑,并利用美军恃强骄傲的心理,毛泽东和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方针,部署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于11月25日至12月24日打响第二次战役,成功运用“诱敌深入、包抄围歼”的战术,一个月内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打得敌人溃不成军,一路狂奔退至三八线以南。朝鲜战局发生有利于中朝的重大改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主动权。但在此次战役开始之际的11月25日上午,三架美军轰炸机飞至位于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正在作战室,当场壮烈牺牲。

志愿军入朝作战伊始,即取得连续的胜利,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人民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当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他的日记中写到:“自我志愿军入朝,取得了两个战役的胜利以来,我国的地位提高了,说话响亮了,民主阵营的声势也增加了,另一方面,帝国主义阵营则日呈分崩离析之势。无论在美国内部,美英之间,英国内部,英法之间,其他国家与美英之间,其矛盾都增加了,裂痕扩大了。”[24]这时,美国想要一举毁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梦想已化作泡影。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连续同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台国军进行了五次战役的较量,共歼敌23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8.8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但志愿军也受到较大消耗,战争逐渐进入胶着状态,转入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停战谈判的可能性出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制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与美国进行艰难的停战谈判,经过二年多“打谈交织”的复杂斗争,最后终于使朝鲜半岛欢迎来和平的曙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