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抗战

难忘家乡的抗战

我很羡慕那些能写小说的朋友,往往一个事件、一点故事就敷演出一段惊彩绝艳的传奇。比如我在家乡的县志里读到的一段抗战史述,与莫言名篇《红高粱》所描绘的那场战斗有些相似:1938年9月1日,为切断日军补给线,新四军某部三营在安(庆)合(肥)公路段上的范家岗(距我所在的村子才三四里地)设伏,炸毁敌军车三辆,毙敌十四人;两天后,新四军特务营在距范家岗不远的棋盘岭再次设伏,战果更大,炸毁军车三十二辆,毙敌七十余人,俘敌七人,还缴获很多枪弹,可以称得上家乡抗战中的一次大捷。如果我是小说家,这也可以是很好的素材吧。

可惜我不是,我没有小说家的那支彩笔为抗日勇士们传神赋彩,但我从小也颇为关心家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也渴望从父老口中听到乡亲们在那强寇入侵、国破家亡的日子所遭受的一切,更在心底期望有英雄人物诞生;可是,也许因为毕竟时隔已久,或者那样一段岁月到底不堪回首,我的乡亲们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不愿多谈,我的所获并不多。我只听说,“鬼子”一来,家乡人就“跑反”,纷纷躲进深山,我的父亲——那时他还很小,就在山里亲戚家很住了一段时间,甚至在那里上过学。没有来得及跑的乡亲大多遭了毒手,妇女则被奸淫。有的妇女被污后从此不能生育——乡亲们传言是被鬼子用特殊的药物“打了一针”。母亲告诉我,有一次,鬼子来了,乡亲们来不及跑,就躲进村外的田地里,邻村一妇人因怀里的孩子哭闹而暴露,日本鬼子枪杀了孩子,将这位妇人奸污后还用刺刀挑破其肚皮;可怜这女人肠子都流出来了,只得一手托住肠子,一手撑地往家爬,爬到中途就咽了气。每次听到这故事,我都止不住热泪盈眶。

其实,还有比这更悲惨的呢!那是我上小学时每天路过铁匠铺,偶尔停下来听铁匠们闲谈听来的。他们说,日本鬼子曾在范家岗一带设有集中营,把附近村子里的男人们都集中关押于此;他们下乡捉人,捉来后,就用铁丝穿通人的锁骨,然后像穿一串蚂蚱一样往集中营里赶,稍有不从,就杀全家。这真是惨绝人寰哪,地狱也莫过如此!我还听铁匠说,他的父亲逃奔在外,夜里持着菜刀潜回村子里……潜回村子里做什么?那一次铁匠或许是因为实在太过激动,哽咽了一声没有再往下说,我也不好多问,我不知他父亲杀了鬼子没有,我心里总希望这样,但或许他正是因这一回村而罹难也未可知。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一定有反抗,这也是真理。我常常感到欣慰的是,在侵略者的血腥残暴与淫威面前,家乡人并没有束手待毙,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有组织的抗战除上述发生于范家岗的战事外,还有:1940年8月,新四军在我县陈瑶湖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翌年反“扫荡”,顽强抗击三千日伪军在飞机、汽艇配合下的进犯,根据地有重要领导人牺牲。1943年1月,日军袭击县城,县政府及部分地方武装撤往陈智铺,又在陈智铺遭遇日军,中国军队救援受阻,阵亡四十余人。1944年3月,驻扎安庆的日军进犯我县练潭、大横山一线,中国军队予以阻击,毙敌二百余人;同年夏,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三次反“扫荡”,毙伤敌人一百余……这都是有一定“规模”,记载于“史志”的战事,零星的战斗应当更是不绝如缕。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我常常为家乡土地上处处燃起抗日烽火感到骄傲,我甚至想得一两年空闲返回家乡,深入这些抗日的战场,广泛搜集资料,写出一部或可取名《龙眠河的儿女们》的书(龙眠河是流贯家乡全境的一条大河),庶己告慰死难的乡亲和英勇牺牲的烈士。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