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抗战(2)

难忘家乡的抗战(2)

但我更不能忘怀、更觉得值得骄傲的是,面对强敌入侵,家乡的普通民众也奋起反抗。他们可以说是手无寸铁,但这种不愿做亡国奴,同仇敌忾的精神与勇气正是不可泯灭的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里谨记述其中的几件。

其一发生于抗战之初。日寇犯境,在县城以北数十里外的小关四散淫掠,往往一两个鬼子就掳获役使几十个人,一时谁也无奈其何。有一天,一日本军官来到乡间,面带杀气,欲为不轨。他见一农民在田间割草,就把他招来叫他扛枪。这位叫杨咸福的农民不得已而应之。当走到狭窄的路途时,杨故意用肘子撞击那鬼子军官,鬼子正要发怒,杨咸福索性把枪抛掉,上前把鬼子抱住,扭打着滚入水田。他伸手指直取敌寇双目,不巧却误入其口,被死死咬住。他也顾不得疼痛,又抓起一把田泥抹在鬼子眼里,仍然抱滚在一块,互相撕扯撞击。但毕竟未受过训练,杨咸福很快就感到力竭身疲,稍一松手,敌人就挣脱了,拔刀乱斫,幸好有新四军从旁经过,才将之击毙,并取其刀枪、防毒面具、笔记本而去。

其二,退伍军人朱克武,有一天正和他舅父走在路上,突然遭遇一个日本兵。其时这个日本兵正在路口为他的两个到处搜索妇女的同伙持枪瞭望,一见有人走来,二话不说就开枪打死了朱的舅舅,朱克武愤然上前抱住这个日本鬼子,与之搏斗起来,双方手足并用,拼命击打,朱克武咬掉敌人三根手指,自己也折断两颗牙齿,还用腿踹击敌人胯部;最后也一起滚进水田,直到打得鬼子负痛而逃。朱克武还拾起长枪,因枪栓为泥所涂,一击不响,洗净后再击,不中,三击,中其左肘,日寇呶呶呼号而去。

其三,某年夏五月。县城附近有个叫朱来祥的村民见沿西大路有遗落的子弹四十箱,恐落入敌手,便急忙取来杂草掩盖,并秘密报告县行署,派兵取去。有一日,一个鬼子又来乡间骚扰,路过朱家,入门要水解渴;来祥佯与周旋,殷勤招待,待敌放松警惕,他就装作对其枪支很感兴趣,鬼子渺然不以为意,任其把玩乃至退出子弹,仍高踞品茗,不意来祥忽持菜刀而来,直斫其背,鬼子踉跄出户倒地,来祥割其首以献县署。

其四,一熊姓妇女某日回娘家,猝遇两日本兵,来不及躲避,便出面应对而让两兄躲进柴房草垛。时已日暮,熊氏也是巧与周旋,割肉治酒,待其酒足饭饱,恹恹欲睡,她便叫起两兄,各持锄头、菜刀来到日寇偃卧的床铺前,锄与刀并下,两寇顿时命丧黄泉……

这样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但已经可以看出家乡民众对于侵略者那“势不两立”的态度与勇于抗争的精神。其间也曾遭到敌人的报复。有次敌驻三十里铺某部失一军官(确系乡人所杀),便四处搜索,焚烧民宅数十家,枪杀多人,活埋三人。但家乡民众敌忾之气不稍减,争自由的意志不稍屈,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谓以勇气与胆略书写了吾乡的荣光。他们虽没有现在的一些抗日电视剧描写的那么神乎那么壮观,也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听到后为之神旺!

必须说明的是,我家乡素来都有“文化之乡”的称誉,明清两代,文人学士层出不穷,上至庙堂,下至草野,都有手不释卷、醉心文化之人,即使是一般的田父村氓,亦讲礼仪,更热爱和平。他们张空拳、施巧技以斗敌,实乃出于不得已,是为了捍卫家园,捍卫尊严,这种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人间正气,正是值得赞佩、崇仰的。家乡曾经历的这一段虽说是“血雨腥风”然而却也是慷慨悲歌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对待侵略者素来就有的毫不妥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而永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