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思考

摘要:全世界的经验是,科技创新只靠科研院所、高校是不行的。英国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7年去日本考察后认为,日本的科技创新主要不是在正式研发机构,创新主体来自生产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里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整个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来配合它。我国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很差。很多博士毕业后第一想去的是211工程的大学,第二是研究院所,甚至报考公务员,很少想到企业搞技术创新。

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2000年,国家组织大批专家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此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有企业家说,如果真的搞科技创新,等于找死;如果不搞科技创新,那就是慢慢等死。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意味着逐步被淘汰,可是搞科技创新投入很大、风险很大,很可能失败、被淘汰。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是科技工作者的事,和行政领导干部、企业以及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基于上述现状,对于科技创新,我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长远的宏伟目标,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梦想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界、经济界和科学技术界联合推动中华民族崛起的复兴之路。

(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有了极大飞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付出了极高代价。

荒漠化。我国荒漠化土地达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有18个省的470个县面临着荒漠化威胁。北京往北200多公里外就有沙漠化的危险,足见我国荒漠化生态状况是非常严峻的。

水污染。我国现在的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占世界的10%,每年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单位产值污水的排放量是世界的3倍,我国有400多城市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垃圾处理是个很大的难题。我国缺水,现有的淡水又遭到严重污染。经过统计,我国七大江河水系,近一半是劣质水。即便把饮用水的标准降很低,78%流进城市的河段水也是不能饮用的,尤其城市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在32个特大城市71个水源地中,有30个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全国大概有24%的人口饮用的是水质不良的水。

大气污染。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全世界第一,大概每年排放1927万吨,烟尘排放1013万吨,工业粉尘941万吨。过去那么多年,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保护,我们的废水排出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固体废物的排出量是发达国家的10倍,尤其是氮氧化物,每增加一个GDP单位产量,我们的氮氧化物要比日本高出27.7倍,比德国高出16.6倍,比美国高出6.1倍,比印度要高2.8倍,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我们的废气排放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如果我们再不用科技创新解决这些问题,振兴中华民族就将是一句空话。

(二)从我国发展阶段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前20多年都是每年二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也确实付出了巨大代价。

2003年,我国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4%,而我国消耗的资源也是惊人的,石油占全球的7.4%,煤炭占全球的31%,钢铁占全球的40%,消耗全世界50%的水泥。10年以后,2012年我国GDP占全世界10%,我们消耗的资源更加多了,钢铁、煤炭、水泥的消耗是全世界的一半之多,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铜等有色金属依存度超过70%。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GDP,我国和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差,如果把日本的一个单位的GDP所消耗的能源算做单位1,那么英国是2.17,意大利是1.33,美国2.67,法国1.5,德国是1.5,加拿大资源多,浪费现象比其他国家稍微多一点,加拿大是3.5,我国的消耗是11.5。我们资源少,但是利用率却很低。我国工业水的利用率只有20%,80%都浪费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也就40%到50%,能源的利用率只有33%,木材利用率有40%到50%。再这么下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不可能全世界能源都拿到中国来为我们所用。我国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我国经济结构,这是唯一的出路。

(三)从科技能力来看。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很大成就,在科技上也取得很大成就,已经成为科技大国。

第一,科技投入。截止到2012年,我国R&D活动研究开发人员324.7万人年,是全世界第二位。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到2012年突破35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范围更大一点,已经在2012年突破6000万,也就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确实很丰富。R&D人员的数量比较,中国324万,日本86.98万,俄罗斯才83万,德国56万,法国39万,英国35万,韩国36万,如果欧盟国家都加起来跟我们差不多。美国的统计跟我们不一样,不统计研发人员,统计科学与工程劳动力,如果换算过来的话,大概美国研发人员要比我国多一点。如果和劳动力人口比一比,一万个劳动力人口中,我国研发人员是42,而日本是132,俄罗斯是111,德国是133,法国是139,英国是113,也就说发达国家每万人研发人员还是大大高于我们。

2002年,我国科技经费R&D投入是1287亿;2012年,达到10298亿,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最高年份达到20%,科技经费R&D投入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中,74%来自企业,2012年投入一万多亿,占我国GDP的1.98%。我国财政对科技的支持,2007年是2000亿,2012年增加到56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45%。在世界主要国家R&D总经费排序中,美国排第一位,是4152亿美元,占GDP2.77%;日本是1998亿美元,占GDP3.39%;我国是1632亿美元,占2012年GDP1.98%;德国是1039亿美元,占GDP2.88%;法国是624亿美元,占GDP2.24%。特别说一下韩国,韩国的总量虽然只有450亿美元,但是占GDP4.03%,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科技投入的。我国排在第三位,而且我们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第二,科技产出。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科技论文;二是和科技有关的发明专利。2007年,在三大国际科技检索中,我们发表了46.3万篇论文,2012年,发表有52.4万篇科技论文,排在世界第二位。2007年,我国居民申请发明专利是15.3万件,授权3.1万件,排世界第四位,到2012年,我们国家申请专利数是53.5万件,达到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是14.4万,排世界第二具体来看:

其一,在SCI发表文章的数量,美国位居第一位,达到43.2万篇;我国位居第二位,是19.3万篇。EI工程科技方面的论文,我国是第一位,有12.4万篇;美国是第二位,有8.4万篇。日本SCI是9万篇,EI只有2.9万篇;英国SCI是12.5万篇,EI是2.2万篇;德国SCI是11.4万篇。

其二,主要国家的发明专利与授权量。国内发明授权量,日本排第一,有19.7万件,美国排第二,我国排第三;国外发明授权量,美国排第一,有11.58万件,我国只有5.97万件,排第四位。

其三,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大概是3478亿美元,占整个商品出口总额的28%;2012年,达到6011亿美元,增长了将近一倍。2007年,我国进口2870亿美元的高技术产品,占总进口的30%;2012年,我国进口5068亿美元的高技术产品,占总进口的27.9%。

二、怎么理解科技创新

(一)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不等于科技创新

严格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是科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不是科技术语,而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由于经济本身内部存在一种破坏均衡,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创新。熊彼特在其论文中提出了五种创新情况:第一种,引入了一种新产品,或者引入一种新的产品质量。比如,一个国家原来没有电视,引进了电视;原来没有计算机,引进了计算机;原来没有互联网,引入互联网。另外,引入新的产品质量。比如,电视原来是黑白的,现在变成彩色的;原来彩色的,变成平面直角;原来平面直角的,现在变成了高清。第二种,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最早因特尔公司刚刚发明的集成电路,算是新产品,但它的废品率很高,100个芯片中有90多片都是废品,无法产业化。后来,改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这就是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在企业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第三种,开辟一个新市场。从世界范围来看,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从国内来看,比如电视机市场在大城市出现饱和,可是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电视还没普及,想办法开辟农村市场,也是一种创新。第四种,获得一种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比如美国的科技专家发现了新能源页岩气。第五种,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美国建国初期,要建立东西向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单个资本家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建一条铁路线,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股份公司,每一个资本家都掏一点钱,把很多资本家的钱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的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当时单个资本家资本不足的问题。这五种创新中,有三种和科学技术紧密相关:新产品、新质量;新的生产方式;原料或者半成品新的来源。另外两种开辟一个新市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科技关系不大。所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只要能够注入到经济过程中,使得经济过程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了,就是创新。因此,衡量一个创新是不是获得了成功,是不是真的创新,要看经济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科技创新才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