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思考(4)

核心提示:全世界的经验是,科技创新只靠科研院所、高校是不行的。英国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7年去日本考察后认为,日本的科技创新主要不是在正式研发机构,创新主体来自生产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里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整个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来配合它。我国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很差。很多博士毕业后第一想去的是211工程的大学,第二是研究院所,甚至报考公务员,很少想到企业搞技术创新。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德托佐斯教授研究认为,一个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要有四大要素,一要有风险资本;二要有高技术的基础设施;三要满足人类迫切需要的创造性的构想;四要以热情为标志的创业文化。对此,我们分别来看。其一,风险资本。我们很多中小企业正常的贷款都贷不了,何况有很大风险的风险资金,更贷不了,所以我国金融体制必须改革,必须要出现大量的风险资本,我国科技创新才有希望。其二,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购置了很多高技术设备、科研设备,但是我们需要用的,中小企业往往都用不上,所以也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其三,创造性的构想。我看到过一个展览,展览中间放好多好多东西,是当年很多公司推出的而在市场上失败了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想。高技术往往有高风险,比如100项构想投进去,最后90项都失败了,只有10项成功了,里面真正受到市场欢迎的也就一两项,可假若这100项都不投,怎么知道哪一项是成功的?其四,以热情为标志的创业文化。据我个人经验,这种热情往往在青年阶段,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一些有理想有梦想的年轻人很多很大的创业热情。我们的社会要给年轻人更多宽容,对年轻人的热情要给以更多保护。

在环境里面,特别是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包容。在美国,真正搞创新的往往在硅谷,诸如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几个年轻人带着充满热情的理想成立自己的小企业,去创新、去探索,这样的中小企业往往给这个国家、地区提供最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我们国家企业总数的5%,可是贡献了66%的专利和80%的专利新产品。因为中小企业包袱小,人很少,占有社会资源少,失败了不可怕,所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间,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根据社会需要什么,市场对什么感兴趣去摸索着尝试着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关村每年新注册很多企业,刚开始每年几百家,后来每年上千家,其中每年有70%到80%的企业以失败告终,但中关村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大量中小企业的失败上面。我们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尤其我们经济界,要鼓励大量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探索,用市场纠错,检验企业的创新思想好不好、技术水平高不高、经济价值有没有。市场认为成功了,自然就有风险资本家给你投入,有大企业收购你的技术,使其真正变成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成果。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喊了很多年,应该说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我国要建立真正的创新国家这个目标来说,我们还差很远。我国科技体制主要任务有四条: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科研院所制度;三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于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前面已经谈到了,下面着重讲讲现代科研院所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和建立。

首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我们国家的大学、研究院所过去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过来的,都是政府养着的,靠财政支持,没有破产、失败的可能,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缺失了动力与活力。因此,要改变过去定位不清、政事不清,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状况,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很多事业单位,要想方设法让它变成产权合理、界限清楚的企业,使其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对于那些确确实实不能进入市场的事业单位,将其定位为公益类机构,同时清楚对谁负责、怎么考核。中国科学院最近启动的一项改革,还是很有成效的,就是改变过去把科研院所下面的院所都叫做研究所的状况,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创新研究院;二是卓越创新中心;三是大科学研究中心;四是特色研究所。这四类任务都不一样,有的跟市场接轨,有的要和高校联合,有的要出产业化成果,有的要出实验室成果,有的是搞基础研究。这就纠正了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科研工作同质化的弊端,适应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最近,教育部也开始探索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举措。

其次,确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就是想方设法把科研院所的成果和经济相结合,科技要掌握经济,要和我们的产业结合。过去,我们科研院所、大学出了成果就挂起来,表扬一下,束之高阁。因为,从产权角度看,其属于国家,倘若哪个企业要用,就需要谈判、需要购买,科研院所里面的科研人员不能动,地方政府不能动,企业也不能动,所以大量的科研成果就被束之高阁了。最近出台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就是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授予权,让企业具有独立自主权,这是我国资产管理理念的一项重大突破。另外,《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对科技服务业进行系统部署的文件,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从人才、成果、市场信息、技术信息、金融投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整合入手,使企业能够真正获得这些信息,使企业与科技界能比较好地融合起来。

再次,剔除科技评价中急功近利、评价过于量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有些硬性规定说,科学家、科研人员每年必须要干多少活,出多少成果,诸如:发表几篇文章,有多少专利,没有成果就会被淘汰掉。事实上,很多基础科研成果,那真是十年磨一剑。因此,对于所谓的末位淘汰,它只适用于一些有限的特殊场合,并不适用于基础科研院所、高校。另外一方面,评价过于量化。比如说,要发几篇文章,在什么刊物上出文章,要是国家级成果、省级成果、或者是部级成果,非常烦琐,打分打的很零碎。难道国家级立项的科研成果就一定比省级立项的水平高吗?对于基础科研来说,根本不是谁立项,谁就一定水平高,完全是两码事。评价过于量化导致占用科研人员大量科研时间。我们的成果评价太频繁,有国家级评估、省级评估、科研院所评估,层层评估,一个月甚至评估好几次,很多科研组组长忙于评估,大量时间不能做真正的科研,要么是去争取课题,要么是去评估课题,这怎么行啊?所以要探索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能不能由第三方来做,比如重大科研组,我们请国际专家来评行不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投入到基础研究开发中间去,使我们的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实现。

此外,知识产权上要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发展,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我们国家的创新发展,真正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获得比较强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潜力和能力。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