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要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3)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要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3)

【启示与思考】

从全国来看,“一把尺子”衡量科研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乃至“应试科研”等怪现象也广为诟病。在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偏好“学术思维”的倾向下,“搞应用研究的变得灰溜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生存考虑转向理论研究。

高校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用,然而评价标准的“一刀切”和评价导向的功利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创新能力的桎梏。超过1/3的高校都认为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科发展和科技活动特征的差异考虑不足。

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这拉开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序幕。

尽管仅有北上广等部分地区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但在告别“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时代的愿景下,倘若真能做到让从事基础研究的潜心研究,让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和教学都能“各归各位”有了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不光科研评价会远离“怪”圈,科研人员们会少了怨言,恐怕更多的创新成果也会藉此踊跃而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