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自信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3)

以学术自信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3)

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

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为什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问题不仅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国内广大干部群众也迫切希望得到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和解答。

对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紧密围绕现实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切实增强理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理论体系创新与话语体系创新相统一。学术话语体系作为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反映着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的水平。因此,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根本的还在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体系是内容,话语体系是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及其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不仅为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人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多学科、多角度地从理论层面研究回答实践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奠定了深厚宽广的学理基础,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学保证。

二是坚持学术标准与守住法律底线相统一。坚持学术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把科学性放在首位,严谨治学、严守规范,使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实际。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还必须自觉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这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但也使我们面临着文化安全方面的新挑战。学术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都要特别注意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意识。在不可触犯的宪法法律问题上,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不能突破的底线。

三是站稳中国立场与做好国际表达相统一。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曾指出,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我们还不太善于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展示我们的实践创造,表达我们的理论创新。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当下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又要主动开展国际交流,用易于为国际受众所理解接受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国立场”,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研究中国问题,致力民族复兴。“国际表达”,就是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使世界了解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了解我们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

肩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实践,赓续传统,创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