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陈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必要”和“需要”(4)

三、需要:国有企业要积极配合,找准自己的方向

最后,有一点时间,我因为对企业的情况了解不多,我想,作为国有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就是推进企业发展,推进转型升级,要做一些战略选择,尤其是在“十三五”现在面临的一些机遇。其实,国有企业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积极配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主动去配合,要在这样一个疏解中间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去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在这方面,我觉得现在必须要及早地了解国家的意图。哪些属于疏解的重点?未来,企业有哪些业务可以留在北京?哪些可以留在市区?哪些是要向外转移的?这些应该是按照规划及早布局,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像一般性制造业、高端制造的生产加工环节、非创新型的企业,这些都是要求疏解的。今后要选择新的区位,必须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其他企业相比,有特殊要求:既要发展,又要按照国家的要求体现责任。这是必须要做的。

在整个“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第一,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外,新技术革命也给制造业带来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非常大。将来,可能在国家工信部牵头搞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都体现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几个重点领域。国有企业若想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肯定需要在这方面及早谋划。

新技术革命所要体现的“四化”是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北京的制造业在这方面要体现得更明显一些。其实,未来的新技术革命对制造业最核心的要求是智能化。智能制造是今后的一个关键点。现在讲“工业4.0”,像德国的“工业4.0”,实际上是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从早期的机械化,到批量化,再到自动化,最后到智能化。自动化算是“工业3.0”的任务。智能制造是未来的主导方向。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讲,智能制造就是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把制造结合起来。智能化包括很多领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智能化的要求。服务化,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也是一个趋势。国际上现在也在推进。低碳化,是讲绿色制造。这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企业的具体产品去体现。第二,要重视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组。这带来一些机遇。这一轮的国企改革,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国企改革,尤其是央企,中央企业现在合并、重组的力度比较大。像南车、北车这样的大企业,通过同类合并进行重组。当然,央企的合并重组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今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能够体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现在,国有企业走出去,要避免在重大项目招投标中的恶性竞争。这主要是鉴于在国外的同类行业在这方面出现过问题。所以,现在要提早谋划。今后,“一带一路”的建设会有很多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它带动轨道交通、核电、电力、重大装备、园区建设等项目,都应考虑到今后要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这是国企改革。还有一体化的建设,收缩战线这样一些改革。

国企改革重组,现在大体上归纳为四个路径。第一,合并同类项。按照业务相近、优势互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比较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紧紧围绕“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大企业集团,促进各种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优势”。同类型的企业,例如南车、北车,电力行业(例如中国电建)按照一体化进行合并。这是一种重组的办法。这也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第二,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按照混合所有制这种模式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现在,有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听说多少年没有太大变化。今后,这类国有企业要向市场开放,出售一部分国有资产。这里肯定还要具体地甄别,要有底线。比如说,有些涉及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可能在混合所有制里要考虑到哪些部分可以向社会公开,既能增强企业的活力,又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全。第三,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内部的结构重组,今后会按照业务、价值链的分工,去寻找最优优势。企业不太擅长的、附加值低的,应该尽可能外包,或者退出去。第四,跨国并购。一般是这四种形式。通过这种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提升竞争力。

最后,关于开放的问题。刚才讲到“三大战略”,现在,“一带一路”是最大的战略。今后讲企业的发展,地区的发展,都要受到“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影响。“一带一路”就是为国家今后未来发展,通过开放去建立一个新的平台。这开放的平台非常大,现在没有一个具体的范围。“一带一路”是一个概念,一个标志。今后,只要任何有意愿跟我国加强这种经贸联系和合作的,都可能会去扩大。这里有很多机遇。企业要抢到这机遇,最大的商机也在这里。因为“一带一路”对我们来讲,要推进企业“走出去”,一些优质富余的产能要输出去。这次克强总理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一定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装备制造。装备制造有一些优势要“走出去”,所以“走出去”就是扩大了市场,对未来的发展肯定有一个新的变化。这里面几个领域,像互联互通的建设、园区建设、产能合作等,都是重点。“一带一路”涉及到很多方面,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去抢夺机遇。现在,在一些重点领域,也有一些谋划。如在“愿景与行动方案”里,也讲了一些领域。这些领域都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国际产能合作。一些还在做的规划,可能会对很多业务相关的企业,尤其是像高铁、核电、电网、大型成套设备、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产能富余的这些领域,都是今后跟国际合作的重点。还有新能源合作领域,像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是重点领域。这些年,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在国外承包的工程,量比较大。海外港口投资,尤其是在中巴经济走廊重点港口的投资,这是一个重点。现在,我们的优先领域就是中巴经济走廊,特别是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跟新疆的喀什,这三千公里将来要建铁路,公路也要完善,临港还要建园区。这里面会有很多机会。现在,中资企业,像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已经有22个在建项目,合同金额有20亿美元,包括水电、火电、风电,还搞设计施工一体化。所以,“十三五”时期,有很多发展机遇。国有企业今后向外拓展的空间肯定也是很大的。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