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陈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必要”和“需要”(2)

二、必要性:探索优化开发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一)京津冀的基本情况

我们重点讲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内企业的发展,跟京津冀的发展、国家的战略息息相关。京、津、冀本为一个省,后来形成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人口1.1亿,占全国的8%;地区生产总值(GDP)是6.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4%。京津冀以2.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一个人口、经济的高度密集区。

(二)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原因

这样一个地区,为什么要提出协同发展战略?主要是由于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京津冀的发展,现在主要面临五个大问题。   

第一,人口增长过快。北京的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早期出现过的大城市病。2004年,北京市规划的人口数是到2020年时控制在1800万人。但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2156万人。这是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连续居住在北京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其中,“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景山和丰台)的人口就有1276万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拥堵问题、房价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像蚁族、北漂族等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等。这都是大城市病的一些表现。

第二,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超限、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等,尤其是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现在,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只有10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PM2.5的平均浓度是每立方米93微克。空气好的时候PM2.5可能要低于每立方米30微克。这个平均浓度比较高。

第三,资源配置的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行政配置的表现主要是在北京集中大量的优质公众服务资源,像教育、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等好的东西主要都集中在北京,“大树底下不长草”“灯下黑”。河北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北京虹吸效应比较大,把优质资源都集中到了北京。京津冀地区的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能占到全国的6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所以,相对来讲,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机制发挥得不充分。

 第四,战略定位缺乏统筹,功能布局不合理。首先,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这是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后面再展开。其次,功能布局不合理。北京和天津为获得黄渤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曾展开长期竞争。现在,京、津在很多领域存在功能交叉,例如金融领域。再次,城市规模出现断层。这里面主要是京、津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跟河北的这些中小城市中间出现一些断层,没有按照城市规模体系来发展。这也是现在像北京这样,城市中心不断地扩大所产生的一个问题。最后,通行效率问题。交通枢纽,这个跟前面讲的交通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交通枢纽衔接、换乘不便捷这些问题在北京确实是非常明显。今后,建议在新机场建设,能不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一个枢纽区,把几种运输方式在这里得到一个很紧密的、很方便的换乘。以上是在大城市功能布局上,应该考虑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五,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差距大。这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领域。一是经济发展差别大。河北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仅为北京40%,天津的38%。天津最高,人均GDP超了上来。2006年以后,滨海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天津的发展非常快,增速一直都保持在两位数,有时一直保持在20%的高速,是一枝独秀。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以后,一系列的大项目,包括大飞机、装配,包括现在的一些高端的装备制造,还有一些能源等大项目上得非常快。所以,现在天津跟北京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北京现在也在感觉到未来的发展,按照现在这个增速,天津赶上北京,可能就是总量上,也都非常接近的。现在人均水平最高的是天津,北京其次,河北就差别非常大,不到一半。尤其是环京津还有一个贫困带,这个也是京津冀要求协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习总书记前两年驱车离开北京三百公里到河北扶贫,到了一个农民家里,揭开锅盖,看那炕头,那贫困状态,比西部的还要严重。环京津有九个贫困县,贫困程度非常之深,国际上都有反映。公共服务里面,教育、医疗,尤其是像教育,北京“211”、“985”高校几十个,河北省内一所都没有。有一所河北工大,校址却在天津。所以河北高考的优质生源都流走了,这对河北本身的发展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公共服务的落差问题。2015年4月30日,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什么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探索一个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形成示范效应。今后待正式纲要公布,就要按照这纲要来具体去实施。因为该规定里部署明确,置疑之声将不能妨碍它的执行。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下面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最后以政治局公布的基本思路为准)。

1.核心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三个领域里要率先取得突破,一是交通;二是生态;三是产业。交通要一体化,打破断头路,形成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要治理大气污染,三地要实行“联防联控”,减少雾霾天就是突破。围绕这个,两三年内会有一系列大的动作。产业的升级和转移是两个内容,一部分要就地转型升级,另一部分要转移出去。

以上三部分中,涉及到企业的重点是产业的升级和转移。《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地有一个总体定位,然后是三地各自的定位。总体定位里有四个大的定位,一是要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改革的引领区;三是增长的新引擎;四是生态的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近期(到2017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要取得明显成效,交通、生态、产业这三个领域都要有突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二是中期(到2020年),要把人口控制住。北京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这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三是远期(到2030年),京津冀三地的差距要缩小。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河北周边将来在公共服务领域要有大幅提升,大量投入优质教育资源、三甲医院和文化设施。   

2.空间布局

《规划纲要》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一核”是强调首都北京。“双城”叫双城互动、联动,讲的是北京和天津。“三轴”是三条轴线,一条是京津轴线;一条是“京保石”,即北京、保定、石家庄轴线;一条是“京唐秦”,即从北京直到秦皇岛。“四区”包括京津冀核心区、东部环渤海区、南部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保护区。“多节点”指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石家庄、邯郸、保定、唐山等区域性城市的建设。以上是空间上的布局。

    3.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下面还有对三地的功能定位。北京明确是“四个中心”: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区。河北主要是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城镇化、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支撑区等功能定位。这次功能定位是做了非常严谨的研究和思考才确定的。当然,最后还要根据公布以后的定位来表述。

4.疏解对象

《规划纲要》里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做疏解,其规划非常详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对象主要是四类第一类是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首先,一般性制造业今后肯定都要出京。特别要就地淘汰污染大和耗能、耗水高的工业,这已经不仅仅是转移的问题了。例如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印染、机械、印刷、造纸等在京工厂,必须关闭,这个力度较大,要求就地淘汰。其次,引导推动非科技创新型企业迁出。 这里强调非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外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型的企业,现在也要引导推动它外迁。即是说,你不是创新型的,你是在这里做转化的,也不行。再次,高端装备制造中一般的生产加工环节,也属于迁出的范围。最后,零部件配套、石化产业及食品相关的制造企业,也要迁出。石化主要是燕山石化这一类的企业。大致就是这个思路,具体要根据最后规划的细则来定。

第二类是区域性的物流基地、专业市场,有一部分服务业、第三产业。这个动作很早就开始了。这里要重点引导农副产品、基础原料等大众商品仓储物流功能外泄。像农副产品,已经关掉了很多。农贸市场现在除了新发地,四环以内基本上都已关闭。新发地现在暂缓关闭,因为涉及到整个北京的菜篮子供应问题。但是政府有一个考虑,新发地将来也是要迁的。服装、小商品、建材这些专业市场要整体外迁,这个非常明确,都有具体的规划。尤其是现在开始的“动批”、大东门这几个服装市场,就是四环以内的,这个是明确的。还有一些建材市场,建材专业市场也有很多。引导金融机构电子商业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劳动密集的后台服务机构外迁。有一些金融系统的后台,其实干的人非常多。这类外迁还是分范围的,《规划纲要》就讲了,是三环以外,四环、五环、六环还可以存在。批发市场四环以内可能都不允许有。有一些是在“城六区”以外,就是在北京内还可以存在。有一些是整体必须离开北京。像服务外包、健康养老这些就要求向京外转移。这个属于部分第三产业的转移。

第三类是教育、医疗、培训等服务类机构。一要推动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整体迁出。现在,高校的本科生人数最多,要整体外迁。原有的老校区主要进行研究生、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教育方面大概是这么考虑的。二要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对口支援、共建共管、办分院、整体迁出等方式发展。还有一些培训机构,都要外迁。

第四类的疏解对象是行政性和事业性服务机构。一是重点优先疏解中央、国家机关在二环以内的非紧密型行政辅助功能机构。这包括一些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培训机构、学术社团、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非常多。所以,这类疏解其实将来会影响非常大。要求是“二环以内”的机构,所以,当然可以向三环、四环迁。二是加快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推动市属行政单位转移。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就是通州。推进市属的行政事业单位转移,这应该也是比较明确的。过去也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做,但是一直没有动作。估计可能会有一些更快的推动。三是推动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央企总部转移到相关产业的集中地区。央企总部的外迁,备受关注,尤其是周边(像天津、河北)的许多地方,都盯着央企。当然,央企总部要转移,难度很大。以上讲的是“疏解的四类对象”。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